2002年,長年在外打工的程迪英回到偏遠的江津區夏壩鎮余糧村老家,貸款承包了150畝閑置山地,種起了果樹。10年后,大學畢業并在城市工作定居的溫秋,為了追求一份自己的事業,毅然回到農村,在母親程迪英的果林下摸索著養起土雞。
果園生態土雞很快出了名,創出年逾百萬元的產值。程迪英母子聯手打造的林下立體經濟,被評為重慶市家庭農場示范點和江津區林下經濟示范戶。在未來三年,母子倆計劃帶動周邊50戶農民發展林下養雞,讓鄉親們的荷包也跟著鼓起來。
過去,地處偏遠的江津夏壩鎮農民要想發家致富,往往只有舉家外出打工一條路。今年51歲的程迪英是夏壩鎮余糧村人,早年也隨丈夫在外打工。
2002年,程迪英了解到余糧村不少地因主人長年在外打工拋荒,于是謀生了承包土地種植果樹的想法。敢想敢干的程迪英貸款10多萬元,包下了32戶村民的150畝拋荒山地,種起了花椒、琵琶和梨子。
花椒和果樹要3年后才能批量掛果帶來效益,程迪英不得不請來舅父照看果園,自己再次踏上外出打工的路。
程迪英的堅持換來了收成,3年后,果園出產的花椒、琵琶和梨子,每年可以給家庭帶來5萬多元的收入。
和所有從偏遠鄉村走出來的年輕人一樣,2007年大學畢業的時候,溫秋一心想在城市扎下根來。
在重慶打拼了幾年后,溫秋在城里結婚買房,實現了最初的夢想,但他始終覺得不甘。
2012年初,溫秋一家人舉家遷回余糧村,搭起雞棚、買來雞苗,養起了林下生態雞。
盡管得到區林業局和夏壩鎮政府在硬件和政策的多方支持,但最初的摸索仍艱苦異常。雞苗死亡率高、名貴雞種長肉慢、剛上軌道又遇上禽流感……
在夏壩鎮技術人員幫助下,溫秋決定主推普通的良種土雞,并建起高標準育雛室,大大提高了雞苗存活率。借用開闊果林的環境優勢,溫家土雞推行棚內室外兩段式飼養,雞群健康和雞肉肉質都得到保證。
“果林下養雞,就不用請人鋤草,雞糞就是優質肥料,每年這兩樣就節約將近兩萬塊錢。”談到果園養雞的好處,程迪英說,“有雞群在果林里面,現在很少打農藥了,種出來的琵琶、梨子品質更好,也更好賣”。
在溫家果園內,雞群在低矮樹枝間飛上飛下的場景隨處可見,這是最好的活廣告,“只要來看過的販賣戶都成了固定客戶,還到處幫我宣傳。”溫秋自豪地說。
2013年,母子倆聯手打造的林下立體經濟大獲成功,每季度出欄優質良種土雞10000只以上,年出欄40000余只,種出的水果還沒上市場就被訂購一空。水果、土雞創造的總產值近120萬元,被江津區林業局授予江津林下經濟示范戶的榮譽稱號。溫家的志茂家庭農場,也成為重慶市級家庭農場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