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子分數相差幾分,寒假作業就要多1/3?”2月10日,一位學生家長十分不解地對記者說,其小孩就讀的學校,依照學生上學期期末成績的不同而布置不同的假期作業,他認為這種做法有損孩子的自尊心,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記者就此對我市多所學校進行了調查采訪,發現“作業分層”的做法在重慶市中小學中比較普遍。
現象
按分數布置作業是否“變相懲罰”?
這位家長稱,孩子就讀于北碚區某中學,寒假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自家小孩比同班同學的物理作業多了很多。一問才知道,原來自己小孩班上的物理老師是“分層”布置的寒假作業。即:期末考試考滿分的學生沒有物理作業;95分以上的做作業量的1/3;90—95分之間的做作業量的2/3;90分以下的做全部作業。
“盡管老師這樣布置作業可能是想督促孩子學習,但這樣的做法也有損孩子的自尊心,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這位家長表示,整個寒假期間,盡管孩子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了物理作業,但孩子明顯表示對物理課不感興趣,甚至還有些反感地說:“反正都遭劃成‘次等’學生了!”
這位家長認為,一次考試并不能代表孩子對這門課的學習情況,孩子考不好,應該幫孩子找原因,多鼓勵他努力學習,而不是“變相的懲罰”。
調查
寒假作業不同源于“因材施教”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我市一些中小學校(小學三年級以上)給學生布置寒假作業時,不少學校都參考了學生的期末成績。
一位羅姓家長告訴記者,自己的小孩在渝中區某小學讀書,學校考試后沒有公布分數和排名,而是根據成績把學生分成了優秀、良好、及格等幾個層次,成績良好及以上的學生可以免做寒假作業,而良好以下等級的學生作業量則依次遞增。而有的學校則以班級為單位“分層”布置作業,成績達標的班級,全班學生都可以免做假期作業。
接受記者采訪的部分中小學教師認為,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布置不同的作業,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一位中學老師稱,學生學習情況不同說明他們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程度不同,有的學生需要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而另一些學生則需要反復回顧基礎知識點,布置不同的作業可以有針對性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且這種做法在其他省市的中小學也并不少見。
雖然有家長對這種做法提出質疑,但也有部分家長對此表示贊同。南岸區一位姓姜的家長便稱:“從過去的作業一刀切,到現在分層布置,體現了教學上的一種創新。”
專家
教育均衡需要把握好度
“布置不同的假期作業,并不一定能起到促進學生學業進步的作用。”一位家長稱,中小學生正是青少年性格成長的關鍵期,因為考試成績而區別對待他們,可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陰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川教育學院教授柳長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成績好就不寫作業,成績差增加作業的做法欠妥,“這是一種被動的因材施教,作為老師應該合理平衡優生和差生的教育方式,布置作業理應一視同仁。”
“‘因材施教’不是‘因分數施教’。”市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認為,學校和老師的愿望是好的,但這種作法可能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孫元明稱,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要依據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能力給予或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布置寒假作業是手段不是目的,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假期生活中,培養學習的興趣,以及創造性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至于作業的數量和形式是其次的。
“教育均衡首先應該是班級均衡,建議教師對班級差生實行一對一輔導,并由政府劃撥專項資金對教師進行獎勵,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一位資深教育從業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