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招聘市場又熱鬧起來。在最近幾次招聘會上,記者發現,一邊是求才若渴的企業招不到人,一邊是就業者尤其是大學生,卻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現象,近年來已有顯現,但在今年春節后這種“兩難”現象更為明顯。為什么會產生“兩難”共存現象?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專家等。
原因一:市場結構性矛盾
在前幾天舉行的新春——“春風行動”公益性招聘會上,不少企業推出不少“普工”崗位,招的人數雖多,且沒有文化水平要求,可就是招不到人。
“一方面普工短缺,一些企業沒辦法開工;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非常困難,也不愿填補普工空缺。”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張車偉說,普工所需技能比較簡單,大學生無法充分施展才能。他認為,勞動力市場面臨結構性矛盾是“兩難”現象并存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供求關系不匹配
在勞動力市場和招聘會中,記者發現技術人才最為搶手。“隨著近年來產業轉型,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與求職者所具備的知識技能有差距。”省人才市場有關負責人認為,用人單位對高層次、專門技能人才需求急增,可難以找到對口適用人才。
“職業院校學生因為技能性、專業性較強,求職比一些大學的某些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還好找工作。”該負責人說。
張車偉認為,過去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一直上升的階段已經結束,現在基本上呈現負增長,但勞動力需求并沒有減弱,這兩年就業新增崗位創新高,尤其去年和前年,城鎮就業崗位都是近十幾年最多的,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動作用在增強。“這種供求關系的根本性變化,也是造成招工難的深層次原因。”
原因三:供需信息不對稱
在省人才市場的調查中,周邊縣(市、區)用人單位會更多地出現招工難。“用人單位需要人,如果信息不能完整、及時地傳達給求職者,兩者也會出現擦肩而過的現象。”省人才市場相關負責人說。
他舉了個例子,去年省人才市場組織了一批周邊市縣重點企業與杭州高校學生對接,學生們才知道湖州還有全球500強企業,簽約很踴躍。
“求職者往往把眼光放在大城市,對周邊市縣了解較少。”該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努力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人才供需不對稱,努力改變一些不恰當的擇才、擇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