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在作業減負過了一個快樂寒假后,學生們又要回歸學習的軌道。老師們建議,在開學第一周,家長主要關注的是幫助孩子重拾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同時注意及時疏解孩子的焦慮情緒,盡快擺脫“寒假開學綜合征”的困擾。
低年級:注重習慣養成
“在開學第一周,如果一下子給學生太大的學習壓力,孩子會受不了。主要還是幫孩子收心”,景泰小學副校長王慧瑾說,學校會以幫助孩子提高習慣養成意識為切入點,主要抓兩個習慣:一是帶齊學具,包括課本、作業等等;第二行為習慣,讓學生知道課間該干什么,見到老師同學主動問好。
同時,在寒假貫穿的習慣養成教育也有助于孩子很快適應新學期生活,王慧瑾說“今年減負,寒假作業量明顯下降,假期主要以活動為主,其中也包括習慣養成。上學期,我們學校習慣養成教育的主題是個人物品的整齊碼放,在寒假中我們也要求學生在家庭中延續這一習慣,包括收拾房間等”。中高年級:克服焦慮情緒
對于小學中高年級和中學階段的孩子而言,更要關注情緒。家長要盡快幫孩子擺脫“寒假綜合征”所帶來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明確目標,積蓄動力。
在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教育處主管孫建看來,學生在開學階段產生的焦慮情緒,包括對上學期成績不理想的焦慮,6年級、9年級的學生還有升學焦慮,以及即將面對的同學分離焦慮等,“經常遇到開學頭幾天,有學生說頭疼、肚子疼想回家,其實也是焦慮的表現”。通常,學校會通過開學典禮上的老生經驗傳授、班會、黑板報等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負面情緒。家長也應多鼓勵孩子與同學、老師交流。
■ 學校案例
寒假“作業”也有“考查”
今年很多學校沒有筆頭寒假作業,多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主。學校也有辦法“考查”學生的“作業”完成度。
以景泰小學為例,假期活動讓孩子根據媒體的報道,調查今年過年期間煙花爆竹的燃放與去年相比有哪些變化。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參加。此外,還有學校每年寒假統一組織的活動,今年學生組織的富國海底世界的參觀,由學校提供門票。一方面是提供親子互動的平臺,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老師提前會給孩子們做指導。對學生的完成情況會有“考查”,“比如會要求孩子照一張活動照片傳到公郵,也會在開學后由老師把照片都洗印出來做成展板,利用班會時間,大家一起交流收獲,借此發展孩子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