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我)是一個開朗自信額(的)女孩,童鞋(同學)們都很喜歡偶(我)……”日前,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拍磚”、“偶”、“盆友”、“鴨梨山大”等網絡詞語成了不少中小學生作文中的“大愛”,連小學生都會在作文中感嘆“神馬都是浮云”。面對網絡詞語在作文中的頻頻出現,大家應該如何對待它?學生在使用時是何心態?老師對此有何看法?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
????專家建議:規范母語應疏堵結合
?
????網絡語言頻頻出現
????“偶(我)喜歡宅,沒事織個圍脖(微博),跟童鞋(同學)們在網上交流的時候要多一些。……這個世界太瘋狂了,偶(我)終于發現,我只是打醬油(路過)的。”這是網絡上盛傳的某高一學生一篇作文中的句子 ,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只是網絡語言頻頻出現。數了一下,一篇800多字的作文中竟出現了12次網絡語言。
????走訪中,記者發現,像這樣的作文在海口的中小學的作文中也時常出現。海口二十五小畢業班語文老師謝老師向記者解讀道,現在的校園里“90后”、“00后”是主要群體,這些孩子們或多或少都在接受著網絡給其生活和學習帶來的影響,網絡語言出現在作文中便是其體現之一。除了網絡用語,像“今天天氣好好好好哦”、“人家喜歡這樣子啦”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也是現在學生喜歡用的。碰到學生作文中出現網絡語言,謝老師都會用紅筆圈出來,旁邊打上問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高三學生努力抵制
????記者對受訪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不少學生對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表示無所謂。高二學生陳誠表示,現在連網絡語言都不懂,那就真的“悲催”了。他認為,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如果連時下最火爆、最流行的網絡語言都不懂的話,如何適應這個社會?
????與此相反的,也有不少學生對此持反對態度,尤其是高三學生。海南中學高三學生小方說:“平時在交流中我們也使用網絡語言,但在作文中我們都不會用,因為高考作文中出現這樣的詞語,是要扣分的。”小方告訴記者,進入高三以來,大家都很重視學習成績,老師也不止一次講過作文中不能出現網絡語言,因此幾乎沒有同學會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
????規范母語疏堵結合
????“不讓大家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是為了捍衛母語的純潔。學會規范使用母語,應該是每個學生必須要遵守的。”謝老師表示,同學們在平時生活中使用并沒有什么大礙,但如果在考試中使用網絡語言,尤其是一些不成熟的、沒有被認同的網絡語言,勢必會影響作文得分,會吃虧的。
????走訪中,不少語文教師對學生使用網絡語言持反對意見,他們表示,網絡語言的特點主要是其構詞賦義的隨意性、交流簡便、靈活無規則,是網絡時代的一種“快餐文化”。它自然會被傳統語言自覺排斥,但在“快餐時代”也成傳統、“快餐文化”也漸成正統的大背景下,傳統語言也會在排斥中接納,保守遲緩地包容。
?
?
?
相關鏈接:
“2013十大網絡用語”出爐:土豪、中國大媽入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