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初diggers項目和賦啟的形態并不是這樣。” 復旦大學2008級MBA學生周穎對記者說,“我們最早的partner一共是四個人,都是當時在復旦求學時加入了愛心委員會這個公益社團組織,一起做了寧夏西吉三合中學的對口助學。回來之后就覺得教育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會讓人和人之間有溝通。”
????而后,周穎和她的伙伴們參加了復旦大學的創業計劃大賽,成立了一家商業組織,專門提高青少年領導力,同時每年舉辦一些公益項目。“直到去年,我們成立了NGO賦啟青年發展中心,有獨立的架構,提供更好的產品和課程給流動青少年和大學生。”
????兩個月前,周穎創辦的草根青年社會組織——賦啟青年發展中心主辦的“diggers青年領袖教練計劃,獲得了2013年度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項目稱號。頒獎典禮上,她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手中接過了獎杯。
????“草根組織”也有“頂層設計”
????與周穎一樣,復旦大學原燕園劇社社長、中文系2001級學生盧璐也是從復旦社團組織中走出的草根青年社會組織創始人。畢業后,她與原燕園劇社的朋友一起創辦禾鄰社,專注于文化產品研發創作,“以禾苗為鄰,與鄉土為伴”。
????經由4年的社區實踐,禾鄰社找到了將藝術與公益結合的途徑,形成“全民植物地圖”、“小米游俠記—自然藝術教育”、“手藝社區”三個主體項目。同享自然藝術與可持續社區的核心價值,共有以“自然、傳統文化和公共空間”三個領域研發能力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我們不會接項目,我們不同于很多公益組織的一點是,我們不會為了生存拿到資金而去臨時設一個項目,我們機構所有的項目都是在機構本身的理念下形成的,是在自身的肌體里頭的。”談及禾鄰社今后的發展,盧璐對記者說,“禾鄰社一直相信藝術是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對生活的態度、為了生存進行的努力,我們將繼續用所做的一切來證明我們的信念。”
????而“苗苗閱讀”的創始人、復旦大學2007級MBA周洋在青年社會組織的運作上與盧璐有相同的理念,“干之前就做方法論的演練,然后再去做” 。
????周洋向記者介紹,“苗苗閱讀”的志愿者們帶領孩子們閱讀的方法,學習借鑒了錢伯斯等國內外兒童閱讀名家的方法論。最核心的就是提問題,和孩子討論,而不是像上語文課一樣,和小孩子分析這篇課文的內容是什么、主題思想是什么。不是用刻板的方法,而是把小孩子當成平等的對象,去做平等的討論和提問,“就是大家一起聊聊書,通過長期的陪伴把對閱讀的熱愛傳遞給孩子們,并讓書籍成為他們未來人生的成長伙伴” 。
????截至目前,“苗苗閱讀”這個2012年6月發起、立足于上海農民工子弟的閱讀興趣培養,相信書籍助益兒童成長、閱讀滋養人生的公益組織,已擁有近百名志愿者,一年服務300名小學生。
????談及未來的組織建設,周洋的回答是:“一個模型一個模型地去建,一個制度一個制度地把它夯實了。”
????靈感,創意,模式是王道?
????復旦大學2000級信息學院的徐淵,是周洋在讀書會圈子里的老伙伴。而其創辦的“國學新知”,這個提倡“新國學、新知識、新生活”,以閱讀古典文本為主的傳統文化公益讀書組織,經過短短3年,已然成長為滬上人文經典讀書組織中的領頭羊。
????“‘國學新知’把握住新媒體的發展手段,給公益文化傳播帶來一個非常好的傳輸效應。”談及讀書會的發展模式,徐淵說,“大學畢業后想找些同好讀《左轉》,卻發現獨學無友。‘國學新知’最初就是想招募社會上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讀讀書。當時豆瓣剛興起,嘗試了一下,發現還真有人和我們一樣有興趣,規模就一下子擴大了。”
????如今,“國學新知”的微博已有30多萬粉絲,豆瓣小站在前幾年已經突破兩萬人,位居上海各小站首位,剛上線的喜馬拉雅電臺,已有兩萬多名聽眾,僅次于文匯講堂,微信平臺也越過1萬人的粉絲數。這一新媒體共享課程的理念,也與諸多“很火”的項目不謀而合,如MOOCs。
????而對于公益組織良性的自我成長模式,“國學新知”則給出了另外一種答案。上海青年人文經典讀書工程是由團上海市委發起,國學新知團隊承辦的滬上規模最大的市級公益青年讀書項目。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政府采購,采取了“政府搭臺+企業贊助+公益組織運營”的新型運作模式,達到政府、企業、公益組織、高校青年共贏的效果。“也獲得了不少公益方面的榮譽” 。
????“用社會的資源辦社會的事兒”,是徐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次數最多的一句話。
????同樣擁有獨特公益模式的青年社會組織還有陸豐和他的雷勵中國。“雷勵在國內目前還沒有發現同類的公益機構。”陸豐對記者說,“雷勵定位是學校教育和社會之間的橋梁。”
????參與雷勵項目的隊員,須經“四大挑戰”。首先,線上報名后選擇參與就近的甄選營,通過一系列任務展現其團隊合作、溝通交流、領導能力、決策能力、投入程度、適應能力等綜合能力;其次,各顯所長,使用各種創意方式獨立籌款;接著,進入遠征項目地,在偏遠地區開展為期5至10周的實地遠征,完成環境保護、社區建設和野外探索項目;最后的“第四項挑戰”,就是繼續給其他人帶去積極的影響。
????“非要給這個模式下定義的話,就是服務式學習(service learning),在服務中學習和成長。”陸豐說。談及在復旦的求學經歷,他表示,因為之前從事公務員工作,正是希望從事雷勵的事業,才報考了復旦大學社政學院社工方向的MPA。
????深耕細作 青年影響社會
????復旦大學1992級法律系學生劉永龍與陸豐有著相似的職業經歷,“原來在公司工作,后來辭了,全職做公益。”他的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定位為海洋環保公益機構,“據我了解,上海僅此一家” 。
????據了解,仁渡的核心項目是一個名為“愛我生命之源”從事海灘清潔的公益活動,其最大特色,是海灘清潔之后的科研版海洋垃圾監測。2007年以來,已連續7年發布《海灘與海岸海洋垃圾監測數據報告》。
????在其官網公開的《2010年度凈灘統計報告》中,當年凈灘活動,搜集的垃圾按照六大類47個小類分別詳細記錄下了件數和占比。而據劉永龍介紹,每年的監測數據經常為中國環保部、海洋局,聯合國環境署,美國海洋保護協會(OC)等諸多官方機構的報告中引用。2011年開始,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代表中國海洋環保NGO,參加聯合國環境署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UNEP NOWPAP)年會。
????“未來的方向,是要‘北上南下’。”劉永龍說,“推動沿海地區海洋環保公益機構建立協作機制,建立全國海洋垃圾監測網。長期目標是公眾倡導和政策倡導,推動政府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修改和立法,引導社會改變生活、生產方式,恢復與自然的友善和諧關系。”
????“其實現在社會上一些有影響力的公益項目,最初的創意在復旦研支團隊員支教的過程中就萌發過。”復旦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申宸對記者說,“比如2007年,我們第九屆支教團的兩位在寧夏王民中學支教的隊員,看到當地的孩子們吃不上早飯,就聯合在上海的校友們共同發起了‘一個雞蛋’計劃,讓當地的孩子們早餐能吃上一個雞蛋,獲得了媒體的廣泛報道”。
????而后,巧合的是,當地政府實施“雞蛋營養早餐工程”,保證每位孩子不再“餓著肚子上學”。同樣的巧合還發生在2010年的第十一屆支教團,隊員吳恒發現當地的孩子普遍使用漏洞百出的盜版詞典,這導致他們“學習掌握了很多錯別字”。為了讓孩子們都有一本正版詞典用,他發起了“一本正經”計劃。3年后的2013年寒假,自開學起,國家為全國農村地區中小學1至9年級在校生免費提供《新華字典》。
????“青年自組織與高校不是割裂的,其前端的部分是在高校中孕育的。”復旦大學團委書記高天說,“他們在校期間參加了一些公益性社團,在組織能力、資源調配、信息渠道等方面打下了基礎,同時萌發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們應當關注青年公益人才成長,并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助力。”
?
?
?
?
相關鏈接:
復旦投毒案嫌犯之父赴川拜祭受害人 欲再上門謝罪
葛劍雄請辭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曾被稱“葛大炮”
復旦大學副校長談投毒案:培養完整人格學生
復旦投毒案被告之父:律師勸阻道歉稱沒百萬別去
復旦投毒案被告人告白:對不起 愿父母忘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