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由中安在線主辦的“2014全國網絡媒體安徽高校行”活動采訪團走進安徽農業大學,采訪團的記者們參觀了該校農萃園生產基地、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遠程服務中心等地,深入了解了該校創建86年來堅持服務“三農”的辦學方向和富有特色的安農大“大別山道路”。
????安徽農業大學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學,1995年方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學校下設18個學院,現有77個本科專業,其中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程。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1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類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
????人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十分重要,安徽農業大學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不斷改革人才培養的體制和模式。課堂上實行“學分制”改革、“小學期”輔修,課外建立教育部、農業部沿淮小麥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黃山茶葉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等場所,并著力培養“學農、愛農、興農”的創新創業型復合人才。據了解,該校每年近60%的畢業生主動選擇到基層就業創業,涌現一大批創新創業和大學生村官的典型。學校還構建“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工程、各類農業成人學歷教育與農村各類人才培訓、三位一體”的多層次農業專門人才的培養體系。“十一五”以來,該校培訓基層農技人員、管理干部、種養大戶及專業合作社帶頭人20萬人次。
????近五年,安徽農業大學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863”、“948”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成果轉化資金等國家級項目260多項。獲省部級成果獎勵80多項,其中省科技進步(自然)二等獎以上20項。
????“大別山道路”播撒江淮
????記者了解到,安徽農業大學始終致力于科教興農和科教興皖戰略,該校自1984年開始到大別山區開展扶貧工作,幫助山區人們大大改善了生活面貌。據介紹,在科技開發大別山過程中,先后有300多名教師參與,培訓學員100多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大別山區八大支柱產業中,有六大產業是安徽農業大學直接參與開發的。
????該校黨委書記趙良慶介紹說,從科技開發大別山到新農村建設,學校累計推廣各類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1500多項,其中有100多項成果已發展成省內的主導產業,使數十萬農民走上了致富路,形成了富民興校、創新育人的“大別山道路”。
????目前安農大已籌建了新型農業推廣模式遠程培訓和遠程互動咨詢服務兩大系統。此外,學校建立的全省耕地地力評價和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為全省94個縣區有效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
????農萃園內滿園飄香
????隨后媒體團來到該校的農萃園。據介紹,位于西一環的農萃園占地100余畝,是安徽農業大學向在校大學生提供掌握現代化農業知識教育基地,也是為全省農業戰線工作人員提供培訓的基地。
????依靠這樣的優勢,農萃園沿街矗立起數十間花卉生意店面,經營種類齊全,甚至可以在這里找到質量高于市場的花卉和苗木,備受商家和散客的喜愛。
????安農大宣傳部長朱立軍介紹說,農萃園區的發展和建設,是以構筑農業高科技和人才兩個高地為目標,以農業高科技創新為突破口,以知識經濟兩大支柱產業——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在農業高新技術領域的創新與應用為核心,以“學、研、產”一體化結合為機制,同時,通過高新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從建設資產聯結的紐帶入手,聯姻相關的經濟實體,搭建發展平臺,將是園區首先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
????據了解,安農大擁有近300名高級專家為農萃園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平時不向公眾開放,除媒體開放日之外禁止拍照,因為閃光燈照射會影響植物作物生長。園內植物作物繁多,最受采訪團記者們歡迎的蝴蝶蘭就有60多個品種。
????實驗室里綠意盎然
????在安農大“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記者了解到,該校茶學學科具有七十多年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學術積淀。依托茶學學科,在老一輩著名茶學家創建的茶學專業實驗室基礎上,成立了茶學重點重點實驗室。
????據介紹,茶學重點實驗室由公用平臺實驗室和8個教授實驗室、2個客座人員研究室組成。形成了茶葉生物化學、茶樹分子生物學、天然產物化學、茶與健康、農產品安全研究等五大技術平臺。
????該實驗室近些年來承擔有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科技部星火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國家攻關項目、農業部948項目、農業部結構調整重大科技專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省攻關項目、省自然基金、國際合作及橫向協作項目等各類重大科研項目90多項,科研經費累計3700多萬元。
????而在該校“安徽省作物生物重點實驗室”里,工作人員介紹到,實驗室以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為研究對象,利用現代生物學研究手段和多學科交叉融合。實驗室里設有作物分子生物學、作物種質創新與品種改良、作物生理生態三個研究方向。
????據了解,針對黃淮麥區南片及長江中下游麥區的生態特點,實驗室以優質、高產、多抗、高效等為研究重點開展研究,發掘相關功能基因,進行育種和種質材料創新。其次在玉米分子育種和小麥優質、高產、抗逆育種材料篩選及種質創新,利用一系列技術手段培育出適合于我省淮北麥區及長江中下游麥區大面積種植的小麥新品種。同時,育種過程中積極開展先進育種理論的研究。最后,根據玉米品種農藝性狀、適應性、抗逆性、產量水平等特點,研發高效的配套技術體系,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究,并進行推廣和應用,提高新品種的生產效益。
????遠程教學惠及“三農”
????在安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遠程服務教室里,記者了解到,隨著農業科技化步伐的推進,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所要面臨的技術困惑日益增多,而農業專家卻無法分身出現在各地的田間地頭為他們答疑解惑。為此,該校的新農村研究院積極推廣“新型農業推廣模式信息化遠程服務系統”。
????該系統是國務院農村綜合工作小組資助該校的重點項目,主要內容是建設新型農業推廣模式遠程培訓系統、遠程互動咨詢服務系統兩大系統,構筑精準施肥、基于webGIS(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的耕地質量檢測預警兩大服務平臺。
????“在遠程教室里,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人員可以通過網絡參與遠程課程,并且能夠通過教室里幾臺高清攝像機把課程記錄編成視頻推送到網絡上供網友學習。上課過程中,遠方的學生也能通過互動系統和教師及時展開問答,做到不把疑問留到課下,教師與學生零距離”,朱立軍部長補充說。
?
?
?
?
相關鏈接:
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生微博賣土雞蛋 月入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