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數碼閱讀依然期待文學經典回歸,在資料的背景下,閱讀會更快樂。”廈門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黃鳴奮19日在福建省圖書館舉辦的一場講座中表達這樣的觀點。
????文學經典與現代生活的隔膜,在信息爆炸的當下,似乎更為凸顯。2013年某出版機構針對數碼用戶做的一項調研顯示,《紅樓夢》和《百年孤獨》等名著被視為死活讀不下去作品,并一度引發輿論憂思。
????在當天名為《后信息爆炸時代的數碼閱讀》的演講中,黃鳴奮樂觀地認為,數碼閱讀和傳統閱讀一樣,仍然是獲取信息、娛情悅性、啟迪心智的途徑,而其所推重人機交互的閱讀方式、以虛擬社區為主的閱讀環境和經典重組的閱讀機制,將為時人進入經典創造新的便利。
????“谷歌百度一下,各種從古到今的注釋、觀點都出來了,上個豆瓣,真知灼見者比過去的文化沙龍還多,”黃鳴奮說,他藏書萬冊,但每天仍上網7、8個小時,“作為書蟲,因為信息素養過于豐富,我都‘發福’了。”
????而《百年孤獨》、《紅樓夢》緣何令人“死活讀不下去”,黃鳴奮認為,經典是需要閱歷才能理解的,除選擇合適的文本外,經典的回歸,“更需要考慮被大數據時代所能接受的傳播媒介。”
????“一個IPAD對于孩子來說,不僅僅是高科技的代表,而是游戲。”今天的閱讀以數碼媒體為主要信息來源,數碼藝術列為主要娛樂產品,因此經典的傳播媒介更要注重定制,按需推送,實現閱讀個性化。
????由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4)》指出,移動互聯網用戶在全體網民中的比例從2007年的24%已上升至2013年的81%,移動互聯網成為占據人們閑暇時間的最主要媒介。這印證了黃鳴奮的論點,“數據閱讀已經全面普及。”
????熱愛并能嫻熟使用新媒體的年輕一代作為“數碼土著”,將信息爆炸視為常態,而親歷信息革命前后巨變的老一代也漸漸消除對于數碼技術、數碼媒體的排斥心理以及對信息爆炸的恐懼心理,成為“數碼移民”。
????“我們可以依賴技術,但不能被技術吞噬。”黃鳴奮警示,來自媒體的過量信息不加選擇地被作為可信社會經驗加以接受的話,“知識面廣而不深,間接經驗多而直接經驗少,特別會用百度但開掘信息的能力太弱,”數碼閱讀將伴隨“信息肥胖癥”之虞。(完)
?
?
?
相關鏈接:
中國掀網上“掃黃”風暴 涉黃網站以網絡文學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