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誰來用是個問題。
海口網4月25日消息(海口晚報記者 任錦雯/文 見習記者石中華/圖)隨著海口義務教育均衡化建設的推進,許多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干凈整潔的教室,煥然一新的運動場,高科技的攝像頭和多媒體設備,所有的改變都是為了讓農村的孩子能夠和城市的孩子擁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但是,“設備引進誰來用”卻成為困擾許多農村學校的新問題。調查發現,受教師擇業觀念、編制缺乏等原因限制,農村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的缺乏,成為如今鄉村教育發展的瓶頸。
可喜 農村學校華麗變身僅僅一年,作為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的龍橋學校變了個樣。26個攝像頭全天候守護著學生在校安全;23000冊藏書量的閱覽室超越了不少市區學校;每間教室均配備電腦、投影儀和電子白板等高科技教學設備。有了多媒體設備的幫助,老師上課更加高效而生動。特別是建立起標準規范化的實驗室后,老師上理化生等課程再也不是“紙上談兵”,學生都搶著做實驗。
在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大昌小學,新建的運動場地煥然一新。以前孩子們只能在雜草叢生的土操場上體育課,現在可以在嶄新的運動跑道上奔跑。24日上午,新設的多媒體教室里擺進了一個大家伙———鋼琴。雖然還沒有正式開課,但同學們都興奮得不得了,一下課就圍在放鋼琴的教室外面偷看,眼神中充滿了向往。
走訪發現,經過義務教育均衡化建設,許多農村的學校都經歷了華麗的轉身。無論是學校環境還是教學設備,都已經和城市的學校齊頭并進。農村的孩子們也可以坐在嶄新的教室中,接觸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疑慮 專業老師十分匱乏
雖然學校的硬件環境得到了長足的改善,但是對于學生和家長們來說,心中還是有一團解不開的疑團———誰來教孩子們?
家長們一方面很欣喜地看到學校的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心里也有疑慮。家長李定富是在海口打工的農民工,家住靈山鎮。他說:“鋼琴現在是搬到學校了,但是學校沒有音樂老師啊,我看這鋼琴也就是個空擺設,孩子們還是沒有辦法真正學到東西。”
許多家長和李定富一樣有著相同的疑慮。“雖然學校現在設備室先進了,但是孩子們將來能不能成才關鍵還是得有好老師啊!”一位家長說。
記者了解到,像大昌小學這樣的農村學校并不是少數,許多農村的小學校都面臨專業老師缺乏的人才困境。大昌小學校長吳鐘學告訴記者,現在大昌小學共有174個學生,14個老師,其中男老師大多是50歲左右,女老師大多是30歲以下,沒有專業的音樂、體育和實驗課老師,且老師的“中年塌陷”問題凸顯。
原因 職稱評定處于劣勢
伴隨著教師的薪資改革,現在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的工資水平已經基本持平,甚至在鄉村教書還可以提供住宿,但老師還是一個勁地往城市的學校里擠,有許多老師一有機會就從鄉村學校調進城市學校,個中緣由如何呢?
吳老師原來在靈山鎮的某小學教書,去年剛剛換工作到海口市第十六小學任職。談到為何離開農村學校,她說:“農村的學校畢竟比較偏遠,生活不方便,我的孩子在市里上學,作為媽媽也需要照顧他,總不能總是兩頭跑,所以就調了上來。”
還有的老師向記者透露,雖然薪資水平基本持平,但在職稱評定、榮譽體系等方面,鄉村教師還是處在劣勢地位。
“在現在的職稱評定體系中,不同層級的學校能夠得到的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比例不同,因此,辦學水平較低的農村學校,能獲得高級職稱的比例也相應較少。”鄉村教師符老師說,“我們在職稱評定上處于劣勢,榮譽體系處于末端,但卻要承擔比城市教師更重的教學任務,有的老師一個人要帶三門課,你說這樣的情況下怎么會有人愿意來農村教書?”
溯源 編制標準矛盾凸顯
記者走訪我市鄉鎮農村學校的時候,經常聽校長們抱怨:“學校發展的瓶頸是缺教師。”但是,當校長們帶著這一疑問向教育部門尋求幫助時,得到的回答大多類似,對于整個縣或者鄉鎮來說,并不缺教師,甚至已經存在超編的現象,但是具體到學校,缺教師也是事實。
既然“超編”,何來“缺人”?記者了解到,“超編”指農村學校實際擁有編制的人員數額大于依法核定的人員數額,教師編制的不合理是導致超編的一大因素。
我國現行的中小學編制標準還是10多年前制定的,而這一編制標準與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并不完全相符。目前,市教育局已經在與人事編制機構積極協調解決部分鄉村學校人員編制不足的問題,同時市教育局也將不斷加大“麻雀學校”的整合力度,試點探索多校協同、委托管理、聯盟校、集團化辦學,整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不斷統籌優化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
“一些農村地廣人稀,生源分散,當地學校規模較小,成班率低,而當這一編制標準落實到每一所鄉村學校時,學校的老師就會受到在校學生數量的影響,學生少編制就少,所以學校里的基本教育教學需求也就難以得到滿足。”大昌小學校長吳鐘學說。
?
?
相關鏈接:
海南特教教師將開展師徒結對幫扶 活動為期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