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聯網教育的模式,目前國內外都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鑒和模仿,所以探索者只能不斷地試錯。行走在互聯網教育試錯的路上,探索者有必要腳步停一停、回頭看一看、低頭想一想,斟酌對不對。縱觀當前的探索,筆者認為,當前互聯網教育探索的最大誤區是用“電商思維”、“產品思維”來設計和建設互聯網教育的架構、流程和內容。有相當多的探索者采用網絡環境下“買”與“賣”的方式在經營數字教育產品,而不是按照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的方式來設計和建設互聯網教育的架構、流程和內容,提供在線教學服務。
????一是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或教育機構將網絡平臺作為介入互聯網教育的手段,他們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和建設成“貨架子”或“超市”,讓教師、企業或其他教育機構在上面銷售視頻課程、課件或網絡教學工具等數字教育資源。這種模式是站在“賣”或“教育者”的角度實施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所不同的是披上了互聯網的“馬甲”,并沒有站在“學”或“教與學”的角度去重新組織課堂教學。實際上,做“互聯網教育買賣平臺”的只能是極少數幾家權威的、內行的、有實力的機構或企業來經營,不能成為普遍的商業模式,所以未來單獨經營網絡教學平臺的探索者絕大多數都會折戟沉沙。
????二是目前絕大多數做內容的企業都是將所謂的好老師講課過程錄下來,制成網絡視頻課程,或者研發一些教學用的APP和課件,當做商品放在公共、商用或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上進行銷售,他們天真地認為“免費”、“以用戶為中心”和“將產品做到極致”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其實,這種數字教學內容的研發思路仍然是“電商思維”、“產品思維”,沒有體現“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迫切要求教與學的‘雙重革命’,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的思想,只是將原有的教學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用互聯網的手段進行復制,簡單地把線下教育搬到了線上去,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更遠地方的人、更便宜地看到。全中國的學生在看同一個老師講課,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效果或后果呢?答案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剖析這些網絡教育產品,其內容還是灌輸的、預設的、死的、產品型的東西,不是探究的、生成的、活的、在線服務的東西。
????事實上,無論是互聯網教育的探索者還是研究者都不諱言“電商思維”,他們都在用“電商語言”來定義這些互聯網教育探索形式,如C2C、B2C、C2C、B2B2C等。他們忽視了互聯網教育首先是教育,不是純粹的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模式,更不是電子商務。
????傳統教育是“獵物教育”,其教學過程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以“獵物”;互聯網教育是“獵槍教育”,其教學過程是培養能力,給學生獲取獵物以“獵槍”,是傳統教育的升級版。傳統教育可以稱之為1.0版,互聯網教育可以稱之為2.0版。互聯網教育是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改造所形成的新的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必須重新組織“教”與“學”的方式,對教學過程參與者的角色進行重新界定:即教師要由過去的獨角戲演員變成“導演”,由知識的發布者轉變成學生探究的指導者、點評者;學生要由過去的觀眾變成“演員”,由知識的接收者轉變成知識產生的體驗者、試錯者;引入網絡課程運營服務商,其責任是提供“演出舞臺、演出道具和演出伴隨服務”。
????互聯網教育不是要強化“名師”、放大“名師”的作用,更不是為了讓所謂的“名師”掙大錢,而是要幫助教師從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常態化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模式,實現教師由無限教學責任向有限教學責任轉變,解決老師“一個人在戰斗”的問題,開放教學過程,引進外部教學能量和教學資源,形成“影子教學團隊”,為教師減壓、減負,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降低教師水平在教育質量中的權重,釋放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從這些理念和角度去設計、建設和推進互聯網教育,其探索的目的與結果將是南轅北轍的。缺少“教育思維”,無論你品牌多么亮、實力多么強、背景多么深、渠道多么多,最終只能是互聯網教育探索路上的匆匆過客。
????我們希望互聯網教育的探索者能夠認真反思,把握正確的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方向,期待著新的互聯網教育模式盡早形成。
????(作者李洪波,中關村新興網絡教育開發研究院院長)
?
?
?
?
相關鏈接:
要不要對“親豬教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