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產業發展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中國靠加工制造業(OEM)發展了30年,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已經過去。中國產業必須轉型升級,成為原始設計制造國(ODM),提高中國制造和中國裝備的市場競爭力。制造業如此,其他產業也如此。變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人口紅利”轉變到“人才紅利”,關鍵是培養巨量的創新專業人才。
????國際最大的人力資源公司Manpower每年一次的產業人才缺口調查,2013年涉及42國38000公司,其中35%完不成招聘計劃。造成全球人才缺口主要原因是求職者缺乏職場所需的能力素質技能和經驗。而就中國調查的數據表明:2013年人才缺口比2012年上升12%(全球平均上升1%);十大缺口人才包括研發人員、設計師、工程師、技師技工等高中低各層;本科教育與人才缺口相關性最大,高職其次,研究生教育也有份。這些都與全球調查的情況不一樣,反映了中國現階段發展對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特點。
????中國現在每年有700多萬新生進入高校學習,是全球最大的高教規模。但經過大學教育后,很多人面臨“就業難”。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給貧困家庭造成巨大問題,也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另一方面,產業轉型升級缺乏新鮮血液,企業面臨“招人難”,成為國家發展的瓶頸。全球人力資源市場的這一悖論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被授予研究這一悖論的三位學者。大量事實表明其主要原因是專業教育目標與職場人才需求脫節。
????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現代職業教育要“培養數以億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這把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范圍從中低層擴大到高層,從中職高職教育擴大到本科以上;并且規模是“數以億計”!這些職業人才的培養涉及工、農、醫、商、法、管、文各專業,包含中職、高職、本科、碩士、博士各層次。
????哪些大學應當屬于“應用技術型高?!蹦兀抗P者認為,中國95%以上的大學本科都應是“應用型”本科專業教育,國外稱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UAS)”,即“應用科學大學”或“應用科學與技術大學”。它可涵蓋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應用專業。中國把這一類學校稱為“應用技術大學”,翻譯有問題,容易引起誤解,似乎排除了非技術類專業和研究型技術大學。技術沒有“應用”和“不應用”之分;只有科學才有應用和純理論之分?!皯每茖W與技術大學”可以分為不同層次:教學型、教學與研究型和研究型,但都是面向職場的“應用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是世界公認的頂尖研究型大學,但它也是應用科學與技術大學。它的本科工程專業教育目標就是為職場培養創新和領軍能力的工程師。MIT的本科畢業生絕大部分都會讀研,但不論他們最終學歷是碩士還是博士,畢業后80%以上還是在產業做工程師,是典型的“工程師搖籃”。
????研究型技術大學屬于現代職業教育的例子很多。俄國兩所最拔尖的工科大學“莫斯科鮑曼技術大學”和“圣彼得堡工業大學”都是擁有幾十個院士的研究型大學,但他們的官方分類都是“聯邦國家預算高等職業教育機構”。俄國的各層專業教育都被劃分入現代職教體系各層之中。世界許多一流技術大學,雖然不冠以“職業教育”名稱,但他們都是“應用型”大學,沒有疑義地要“面向職場的人才需求”,因此屬于現代職業教育范疇。
????真正純理論的本科專業教育,只限于極少的科學領域(數學、物理、化學等),也許可把它們稱為“學術型”或“純科學型”本科。盡管它們的知識體系是屬于純理論的,但是學生畢業后還是要到職場如科研院所、學校等就業。他們在校期間除了學習專業、從事科學研究和實驗外,也要面對將來就業的職場崗位需求培養非學術的素質和能力,如團隊合作、有效溝通、終身學習、職業道德、創新思維、社會責任等,也要按照未來職場的需求培養。
????因此,可以說,”面向職場需求“,滿足“學生求職”和“職場求才”是最大利益相關者的期望,是所有本科專業教育都要關注和實踐的基本方向。要根本轉變“自娛自樂”的傳統高等教育模式:自定目標、自定過程、封閉實施、關門驗收。這就要按照職場對人才的需求確定培養目標,求職導向,學校和產業深度合作,引進產業的專家和職場資源,使學生在校期間有實訓實習的專業實踐機會,由利益相關者評價學校的培養質量。從本質上來講,這就是廣義的職業教育,也就是現代職業教育。中國所有應用科學與技術大學都要轉型到面向職場的現代職業教育軌道上來。
?
?
?
?
相關鏈接: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河南招生19人 須過本科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