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塊錢想請一個技術工開玩笑,找一個大學生還差不多!”
????近日,這樣一則段子在互聯網上“火了”。在為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境遇鳴不平之余,更多的人開始思考,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大學教育。
????今年2月26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其中提到“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
????3月底,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釋放信號——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魯昕闡述說:“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從根本上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主要難在一部分辦學定位不清,專業特色不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嚴重的地方本科高校。這種低就業率、低就業質量的狀況,不僅直接造成國家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直接影響數百萬家庭的民生福祉,甚至導致一些家庭因教返貧,更影響到國家的長遠競爭力。因此,我們必須下決心,學習借鑒發達國家應用技術大學和應用型高校的經驗,通過試點推進、示范引領,以2000年以來新設的600多所本科高校為重點,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更加直接地為區域發展和產業振興服務,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逐步實現人才培養和就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4月26日,178所本科院校在河南駐馬店達成“駐馬店共識”,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聯盟,部分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慢慢已經步入軌道。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部分本科轉型職業教育已是大勢所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校長俞仲文認為,這預示著“中國高等教育格局必須重構,也必將重構。”
????為什么要轉型,如何轉型,怎樣才能轉型成功?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于5月7日召開了“部分本科院校如何成功向職業教育轉型”座談會,轉型成為聚焦話題。
????本科院校為何向職業教育轉型
????“我調研時得知一現象,大學生回家鄉就不了業,因為缺乏技能。為此,當地政府拿出每人5萬塊錢,再培養一年以后才能被當地企業聘用。這對我們教育是極大的諷刺!”談起此事,中華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理事余祖光很是激動。在他看來,造成本科高校,尤其是二三本高校就業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供需的嚴重錯位。
????近幾年的調查也顯示,招生排名前十的專業和就業排名前十的專業根本不相吻合。除此之外,余祖光還報出了這樣一組數字:70%的大專院校、本科畢業生想到幾大直轄市工作。“這么多大學生往那涌,這本身就是一個錯位,這不是大學生自身的問題,是我們教育體制的問題,也可能是我們教育模式的問題。”余祖光感慨道。
????要尊重勞動力市場的規律!余祖光認為,過去我們不重視市場標準,不重視市場規律。單一的辦學手段,對于市場需求吻合度高的職業教育是不適用的。正如德國曾提出的“一個國家職業教育體系與其說決定于教育體系,還不如說決定于勞動力市場的分工。”它和就業證書結合得更緊密,專業化程度細不細也和勞動分工息息相關,因此必須尊重勞動力市場需求。
????余祖光的觀點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查建中的認同。“學生要就業,職場需要人,國家需要升級的人力資源的支撐等,這些都歸結到職場的需求。部分大學不知道職場需要什么樣的人。”他認為,高職、中職這方面過去20年做的要好得多,已經證明這種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本科院校向職業教育轉型,讓專業教育回到市場原點,于國于民是有益的。
????“轉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西安歐亞學院院長胡建波尖銳地提出這一問題。“轉來轉去離不開產學合作培養人才,一定要圍繞著產業的需求、職業的標準進行課程改革。”
????以西安歐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為例,過去學院畢業生到新聞單位就業的比例沒超過10%。后來學院向實踐教學轉型,拋開論文,讓學生們成立工作室,設計網站和雜志,投入新媒體實踐,實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而如今,學院的畢業生15%進了新聞及相關單位。胡建波相信,正是圍繞產業需求,和產業一起培養人才,最終實現了雙贏。
????除了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培育中國社會對技能型人才尊重的文化。胡建波承認,文憑的整體上升或者可以稱之為文憑的流動性過剩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升學主義”更是亞洲的普遍現象。
????因此,引導部分本科向職業教育轉型,目的是為了打通職業教育學生上學的通道。胡建波說,在我國,中職升高職、高職升本科只有不到5%的學生有這樣的機會。對想要升學的中職孩子們來說這是條斷頭路。不僅如此,全國目前每年高考錄取大概700萬人,專科的錄取比例大約是45%,也就是說有300多萬人上了高職,但其中僅有5%的高職畢業生有資格專升本,而且只有一次統一考試的機會!這就意味著選擇高職就很難繼續升學,這與學生和家長的期望很矛盾。
????胡建波感嘆,如果高職生中有20%的比例轉讀四年本科,高職就不會為生存特別擔憂。試圖解決職業教育“斷頭路”的問題,也是此次教育部倡導應用技能大學轉型的重要初衷之一。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校長俞仲文認為,“國家目前只提出科教興國,沒有明確地提技術利國,但與技術進步相適應的職業教育會加強技術教育的分量,使學生熟練掌握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掌握技術應用能力和技術改良創新的能力。”
????職業教育發展的他山之石
????“日本三次轉型升級的過程就很值得我們借鑒。”俞仲文談到,1950年代日本實行貿易立國,這個時期大量引進國外的技術;1970年代又提出技術立國,從主要引進和消化吸收轉變為主要靠開發獨創性的自主技術。日本提出應用和應用基礎研究并重,到1980年,鋼鐵、汽車、船舶等工業就躍居世界首位。1990年代,日本又公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也培養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轉型升級造就了日本高技術產業在全世界的領先地位,這個地位80%是通過中小企業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職業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俞仲文認為,我國目前基本還處在第二個階段,社會產業鏈條中我們仍位于中低端。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將教育的轉型升級納入其中。
????德國是職業教育發展較為典型的國家,其應用型大學專業性較強,對口性比較好,就業率比較高,這與其兩百多年的學校雙元制發展有關。
????據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職業教育領域項目官員盧蕊介紹,德國現在有430多所高校,共包括綜合性大學、應用技術大學以及其他少數高等學校,其中應用技術大學占到了50%的比例,而綜合性大學只占到整個高校總數的1/4。以2013~2014年這一屆的德國學生為例,有64%會選擇去綜合性大學就讀。選擇去應用技術大學就讀的學生差不多是綜合性大學的一半,占到33%。
????雙元制的特點是把職業培訓和學術教育結合在一起,綜合性大學、應用技術大學都可以有這種形式的教學和組織方案。學生在這些高校機構接受理論學習,然后在企業接受實踐培訓,時間比例是1∶1。學校接收學生的決策不是由高校來做,而是由合作企業來決定有哪些人可以入學。
????最終,會有大約85%的學生跟企業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這是其他學校很難做到的。在整個大學過程中,學生除了獲得大學的畢業文憑,還可以選擇跟大學相關的某一個具體的職業工種進行職業培訓,最后獲得國家承認的職業培訓證書。
????與內地情形較為相近的臺灣可以作為一個參照。20多年前,臺灣就將國民教育分為普通教育和技術教育兩個板塊,并且開始成立科技大學。據胡建波介紹,臺灣就業排名前10的高校中有4所是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這樣的科技大學,可以說就業為導向培養人才這點來說還是很有成效。
????但臺灣也深受升學主義的影響,學生拿了專科拿本科,拿了本科拿碩士,拿了碩士拿博士,不停地要升學。科技大學沒有最終解決學生升學的問題,反而導致了很多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專科學校招不到學生,這也是需要我們思考和引以為鑒的。
????具體路徑尚不明朗
????然而,對于部分本科院校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具體路徑,業內人士也不無擔憂。
????“這次的轉型會不會像原來高校合并、院系調整那樣,通過分指標,給項目,給資金來推動?這樣即使轉型也是被動的轉,不是市場主導的、自主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轉型當然需要市場引導和行政手段相結合,但不能脫離國務院和教育部一直也在倡導的高校自主辦學,無論對本科院校還是職業院校來說,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發展起點,應當由高校自主決定轉型與否。”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張文鋒補充道。
????從目前情況看,轉型的主要方向可能還是體現在課程改革上。通過轉設應用類專業,增加實訓,培養動手能力,向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養培養上傾斜。一些專家也希望能夠推動建立更為完善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和現代學徒制,給職業教育的發展留足空間。
????轉型的具體路徑尚不明朗,但從打通職業教育上升通道、滿足市場和產業升級等需求來看,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只是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正如俞仲文在會上所提:“這次調整不能看成是權宜之計,也不應該僅僅看成是大學生就業的功利之策,必須有大格局的視野,直面全球化的挑戰,把重構高教版圖與產業升級,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起來。中國高等教育版圖需要重構,也正在醞釀重構。”
?
?
?
?
相關鏈接:
河南大學本科計劃招生9500人 省外招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