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午休時間,今年60歲的譚志華被幾個小朋友圍著,找他改作業、聊天、要他講故事……譚志華說:“教了這么多年書,現在退休了,更加舍不得孩子們。”
譚志華1977年走上講臺,陸續在三岔鄉三元、河灣等地任教,1990年來到茴壩小學教書,至今已24年。對于多年的教學經歷,譚志華回憶起來充滿感慨,他說,那些年的小學十分熱鬧,有300多名學生;那些年的小學卻也十分艱難,只有破舊的房子幾間。雖然條件艱苦,但教書的日子簡單而快樂。
后來茴壩小學選址重建,譚志華和同事們一邊上課,一邊和工人一道參與修建學校,搬石頭、和砂漿、裁木料……老師們都干著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辛苦的要算晚上守建筑材料,所有材料都靠肩扛背挑運到山中,老師們分班值守;最尷尬的是材料被附近村民拿走,譚志華還記得有人從學校扛走一根木料,他追了好幾里路,好說歹說那人才將木材“完璧歸趙”。
學校建好了,學生越來越多,教學任務也隨之加重,家庭和學校兩重重擔譚志華都要挑起。“既然當了老師,有些時候就得奉獻。”回憶起那些年的艱辛,譚志華沒有抱怨,他說只是對不起家庭。
父親病重那天,譚志華正在學校教書,恰值期末考試,他心想把課上完了再回家去。當譚志華晚上趕到家時,卻沒來得及送父親最后一程。“現在想起來十分遺憾。”說起過去,已是兩鬢斑白的譚志華眼角隱有淚花。
“這不是我最遺憾的事情,最遺憾的是看著一些學生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學校,而我卻幫不上多大的忙”,多年來,譚志華一直牽掛著那些年輟學的孩子們。1992年,他在去學校的路上碰到學生譚榮(化名)得知其因家庭貧困無法交上學費,不想上學了。
譚志華耐心給譚榮做工作,又到其家中和家長商量,甚至拿出當時月工資的四分之一為其墊付學費,在譚志華的努力下,譚榮回到了學校。“我只能盡力‘拉’回一些”,這樣的事情在過去20多年時有發生,很多老師都和譚志華一樣,為上不起學的孩子繳學費。當問到幫助了多少學生時,譚志華笑了笑:“這樣的情況很多,老師們誰都做過,沒有統計過。”
正是這些所謂的不值得統計的“小事”,譚志華和老師們“拉”回了不知多少輟學的學生。在譚志華眼中值得統計的是現在有出息的學生有多少個?讀大學的學生有多少?這些年來,從茴壩小學走出去的學生本科以上的有30多人,研究生2名,這些數據在譚志華這里,都統計的十分精確。
譚志華與同事們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收獲著不同的感動。2006年,譚志華患了重感冒,班上的孩子自發到醫院看望,送給他親手做的卡片。不久,譚志華回校繼續教課,卻因病未痊愈暈倒在課堂上,孩子們見狀哭著喊著將他扶回了辦公室,輪番照顧他。“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孩子們心里有我,我覺得我的教學就到位了”,談起自己學生,譚志華臉上始終露著笑容。
37年,曾經的學生就如同當初茴壩小學重建時栽種的桂花樹已長大;37年,譚志華也如同學校教室一樣逐漸老去。如今的茴壩小學只剩51個學生——有1、2、4、5四個年級和一個學前班,在職教師也只有3個。由于師資力量不夠,本已退休的譚志華和另一名退休教師楊佐恩仍堅持在教學崗位上。
“盡量堅持吧,直到學校不再需要,或者自己身體不行了”譚志華說。(完)
?
?
?
?
相關鏈接:
我省小學教師崗位數量占學校崗位的比例不低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