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應是比拼教育理念
媽媽們自嘲著,總結了一個“時下當媽標準”———“下得了菜場,上得了課堂,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奧數,改得了作文,懂得了琴棋,會得了書畫,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點,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出創意,搞得了活動,掙得了學費,付得了消費。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緒崩潰,熬得過歲月滄桑!”
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無論是被動“拼”,還是主動“拼”,媽媽們“見賢思齊”的心態基本一致———“小時候,自己的媽不懂這些,如今我也生了女兒,就想在她長大之前,能盡自己全力為她多做些準備工作,讓她的人生更好,更幸福,將來不留‘如果當初我媽知道就好了’的遺憾”。
已婚未育的文科專業畢業生孫曉蕾告訴記者,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偏科,正在研究《十萬個為什么》《孩子提問題,大師來回答》等科普書“補課”,“孩子的好奇心,最能激發他的學習欲望和熱情。我可不能因為自己知識面的缺陷,影響了對孩子的啟蒙”。
此外,微博、微信還有各種論壇里,關于“如何培養優秀的孩子”的帖子,也是媽媽們自學、交流的來源之一。媽媽們看中的,除了知識、才藝等儲備,孩子的外貌“養成”也不可或缺。
28歲的李瑩是英語專業碩士畢業,她堅持每天用英語和剛上幼兒園的女兒對話,“不管她能不能懂,能不能說,我覺得可以先培養語感,這樣將來讀小學肯定會有優勢”。與此同時,她還不時捏捏女兒的鼻梁,幫著修剪睫毛,連睡姿也要求側睡,理由是“網上說,歐美國家的父母一般都讓孩子趴著或側著睡,比較有利于頭部形成圓形,有利于腦部發育,還能塑造孩子立體感比較強的面部輪廓。亞洲國家的寶寶一般都是仰著睡,頭容易睡平,面部也容易變成‘大餅臉’——— 我可不想讓女兒長大了在外貌上不自信啊”。
“‘拼媽’的核心應該是比拼家長的教育理念,也就是科學的家庭教育手段。”《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認為,“拼爹”指的是比拼權力和金錢,比如為孩子安排工作或辦一些事情,是貶義詞。而“拼媽”則有關子女的教育和發展,有關子女的幸福感,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尹建莉認為,并不是媽媽動手參與了,就叫“拼媽”,得具體分析。有些行為是可取的,比如,組織同學間的聚會,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圈子,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但是,替孩子做手工作業并非必須,媽媽可以協助或啟發孩子做手工作業,而不必出于要得到表揚的目的替孩子代勞。至于幫老師發表論文,這就又回到了“拼爹”的套路上,無非是憑借自己的權力來做事,想以此巴結老師,不利于孩子的培養,并不可取。
“現在的家長有三種,第一種是不懂教育,也不管孩子;第二種是不懂教育,但非常用心地去管孩子;還有一種是既懂教育,又用心地管孩子。即使有的媽媽學歷很高,但亂管,比不管更可怕。在教育上,一個高學歷的破壞者,其破壞性很可能比沒學歷的家長還大。”
尹建莉分析說,有的媽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從而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大壓力。有人知道“只要孩子一生幸福就可以了”,但做法往往跟觀點分離,例如為了成績、為了擇校而剝奪了孩子的自主選擇,不給孩子玩耍的時間。
媽媽要自學,爸爸去哪里了
尹建莉建議,在家庭教育備受重視的今天,媽媽們不能安于現狀,而是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也許有人會問:我媽沒有多少文化,不是也把我養大了嗎?但時代不同了,家長們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加強主動教育的意識很有必要。”她認為,學習途徑有三:一是看書。多看教育類書籍,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二是多向周圍優秀的家長學習。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在各方面都表現突出的家長,請教家教之道;三是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相處問題。
教育全在細節中,大的目標及理論大家都知道得差不多,關鍵是細節的處理水平。當遇到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指責孩子,而應該反問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過于粗糙、是否過于簡單,從而不斷修正,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拼媽”時代,另一個令媽媽們頗有些無奈甚至“怨氣”的問題是,“為什么凡是孩子教育,什么事兒都落在我頭上”?與此同時,孩子缺少“陽剛之氣”的議論近來引起社會關注。多位教育界人士認為,要為孩子打造一個性別平衡的成長環境,不僅需要更多男性教師的加入,還需要孩子的父親更多參與孩子成長過程。“男主外”是一種傳統說法,目前在絕大部分家庭中,母親承擔著孩子教育的主要職責。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近年來發生的一些極端案例中,父親在孩子教育中參與度低甚至“缺席”也是釀成悲劇的“隱形”原因。
2012年浙江金華曾發生過一起高校女教師因為孩子不肯起床吃早飯,失手掐死了13歲孩子的慘劇。此前,這位母親把兒子作為生活全部重心——— 上好鬧鐘每隔兩小時給孩子蓋一次被子;每天數著孩子打了幾聲噴嚏;很少讓孩子跟外面接觸,怕感染細菌生病……“孩子教育是家庭共同的責任,尤其在幼兒和兒童性格的形成期,既需要男性的陽剛也需要女性的柔和。父親不能在子女教育中缺失,應和母親共同承擔起子女教育的任務。”杭州市上城區教育督導與評價中心副主任馬海燕說。
有研究表明,男性的“粗線條”管理有利于孩子的獨立成長。杭州大關小學校長金英此前在另一所學校任校長時,曾倡議建立“爸爸俱樂部”,即學校專門請爸爸來開家長會,參加各種親子活動。沒想到這一嘗試效果很不錯,還申請到省級課題。
金英說:“發現孩子犯了錯誤,母親的典型反應是馬上發作,但此時說的話做的事未必是理智和有效的。有媽媽說她發現問題就打孩子,打完又后悔。而父親比較‘懶’,或者不計較,看會兒報紙就忘了,從結果看,孩子因此有了更為寬松的成長環境。”
心理咨詢師方婷表示,從心理學角度談,一般家庭中,父親決定孩子的心理健康,母親決定孩子的道德水平,二者缺一不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父母間融洽的關系和有商有量、共同關注孩子的目光。
?
相關鏈接:
拼爹”已落伍? 澳大利亞華人家庭流行“拼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