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雯/漫畫
■異地高考(微博)的出發點并不是要解決如何上大學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如何上好大學的問題,這可能就不僅僅是教育部門所能解決的了。
■高考作為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一舉一動都會成為社會的風向標,以保送、加分等對學生見義勇為行為進行鼓勵,有可能會將學生推向險境。
■司法機關要積極介入,全社會也應該積極來監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制度建設要合理科學,這樣才能讓自主招生政策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有利于更好地為國家選拔人才。
本月7日至9日,全國939萬考生經歷了他們人生中或許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高考。而圍繞高考改革,品德加分是否公平、異地高考門檻何時降低等一系列話題,一直是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微博)原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高考改革是積極有益的嘗試,但由于所牽涉面太廣,改革要盡量做到穩妥有效,循序漸進,實行試點改革與逐步推進相結合。要鼓勵一部分有條件、有意愿的學校先行試點,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有時間來進行調整。
異地高考難推進優化分配教育資源才是“根”
今年高考,共有28個省份啟動實施異地高考方案,比去年增加l6個;5.6萬名考生在居住地參加了考試,更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可以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這是高考改革中一個可喜的變化。
但是縱觀各省方案,異地高考在各地的實施條件和限定規則不盡相同、門檻有高有低。比如福建規定,凡在福建高中有3年完整學習經歷的非福建籍考生均可參加高考;黑龍江規定,學生累計讀三年,父母在當地擁有合法職業和合法固定住所,便可在黑龍江參加高考;而北京規定,學生父母必須在京穩定工作并連續繳社保滿6年,隨遷子女就可以在京參加高考,但是只可以報考高職。
“異地高考方案的出臺,可以說讓外地學生家長很不滿,本地學生家長也很不滿,但應當看到,異地高考走出了關鍵一步。走出這一步,比原地踏步強。其實,異地高考的出發點并不是要解決如何上大學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如何上好大學的問題,這可能就不僅僅是教育部門所能解決的了。”鐘秉林說。
一些專家也提出,不解決北上廣的異地高考問題,就意味著全國異地高考問題沒有解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慧斌介紹,有兩類地區的異地高考門檻高:一類是北上廣等大城市,數據統計顯示,北京、上海義務教育階段就讀學生中,長期定居卻無戶籍的子女和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占比均超過40%,如何讓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生活的孩子享有受到公平教育的權利,是學生家長們最大的訴求。目前大家反映最強烈的是大城市的孩子更容易用比較低的分數考上當地較好的大學,這不得不說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另一類是寧夏、甘肅、海南等偏遠或者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異地高考門檻比較高,原因是前些年大量高考移民的涌入,讓這些地方的招生名額被擠占,當地學生權益受到損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郭元婕分析,在北上廣這樣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聚集地,考生考入重點高校的機會很大。一旦放開異地高考,在同樣的錄取比例下,隨遷子女將會沖擊當地教育資源的承受力,這是北上廣等大城市的本地學生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郭元婕說,異地高考之所以受關注且難推進,就是因為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優質高等教育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只有繼續加大偏遠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投入,把高校資源不再進一步地聚集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才會慢慢解決這個問題。而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循序漸進地推進。
高慧斌介紹,國家已經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分配,讓高考招生更加體現出教育的公平性。異地高考正在嘗試和推進,目前按人口比例確定招生數量的建議也被教育部門采納研究。不過,由于我國人口分布所出現的教育素質不同,這種方案一樣要防止高考移民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