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微博)放榜,高校優質生源大戰迅速打響。學生剛查到分數,就有國內頂尖高校招生組老師找上門;多所內地和香港地區名校的招生老師廣撒網、“打爆”高分考生的手機;不少名校承諾,只要學生愿意報考,專業、獎學金、出國交流機會等都“好商量”。(7月1日《北京晚報》)
此刻,恰逢國內有組織調查的十年來高考狀元去向出爐。數據顯示,全國近十年來各省市狀元中,有80%被清華、北大囊括。按理說,悉數“收”這么多狀元的兩校是否真的從中培養出了一批錢學森先生眼中的“一流的杰出人才”呢?僅僅通過“掐尖”,盡管獲得了“好食材”,但如果缺少“精加工”,恐怕難以做出美味佳肴。大學如果只“搶”不“培”,只“養”不“育”,這些“尖子生”幾年后恐怕多數也只會“泯然眾人矣”。從全球大學排名來看,產不出一流育人成果的大學也很難成為一流大學。
既如此,“掐尖搶生源”之風為何不休,反而越刮越猛烈呢?原因很多,而最為主要的還是與僵化的辦學體制機制密切相關。在此體制下,辦學千校一面,難見個性和風格,自然,招生時也難以拿出特色來吸引考生,就只好靠拼搶生源這一招了。可是,外在拼搶的結果最終傷害的不僅是高校的內涵建設,還有整個教育公平的大環境。首當其沖的是破壞招生公平,助長不良社會風氣。比如,為吸引高分考生,不少高校推出“可調劑專業”的辦法。按照此規定,如果沒被錄取到滿意的專業,入校一年后成績排名在前10%的學生,可以換專業。可是,按照常規,調劑專業難道不是應該針對興趣不合乎原來所選專業的所有學生的嗎?甚至,為了爭搶到“好苗子”,不少高校還把“戰場”前移至高二提前“訂制”優質生。
高校如此“自掉身價”,如果出于良性競爭還好,比如推出教學環境、師資水平以及師生取得的學術成就大比拼等等,每個學校都擺出自己的優勢、特長,以供學生選擇。可惜的是,一些高校的競爭多不是靠這些,而是靠獎學金、出國機會,甚至某些特權,以致出現競爭對手互相拆臺、彼此挖墻角的惡性競爭局面。如前兩年就出現過上海兩所大學相繼發聲明、公開撕破臉皮爭吵的情形,后來在教育部(微博)直接干預下,才草草收場。
一所好的大學,當以培養人才、文明社會為己任。當依靠自身的內涵建設,形成良好的學風教風,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研發出一流的科學成果,這樣的大學自然會吸引優秀的學子主動到來。而要建設這樣的大學,首先要摒棄一切功利化思想,要有不管是不是“尖子”,都能將其培養成人成才的底氣和心態。作為大學的領頭羊,北大、清華理應多長長這樣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