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院校、中小學已進入暑假,旅游市場的“游學”產品也迅速升溫。很多語言培訓學校、旅行社和留學 (微博) 中介紛紛打出游覽體驗國際頂尖名校的“游學牌”。
然而記者采訪了解到,“游學”并沒有想象中的“高大上”,很多體驗者表示“宣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關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游學”項目尚處于監管缺位、“灰色”滋生的發展初級階段,還需梳理行業規范,完善市場秩序。
“游學”“減壓”之旅受青睞
監測數據顯示,以“減壓”“游學”為主題的產品位居學生族最喜愛的出游主題榜首。據統計,沈陽市民團出境游人數占出游總人數的44%,其中以英國、美國、新加坡等擁有著名高等院校的國家預訂最熱門。
《2014暑期出游數據報告》顯示,歐美方向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以及海德堡大學成為中國學生最喜愛踏足的高等院校。“能讓孩子去國際一流名校開開眼界,錢就花得值。”在沈陽從事醫療工作的母親曹荔預訂了美國“游學”。
記者了解到,“游學”項目多為7至15天,費用在2萬元至5萬元不等。如某外語教育機構推出“美國名校交流考察系列——頂級名校深度交流考察9天體驗營”,人均29900元,還不包括辦理護照等證件、國內部分的交通費用。
同時,與旅行社、各培訓機構推出的個人“游學”產品相對,由港臺地區或海外高校組織的暑期“游學夏令營”也廣受歡迎。但這些校際間的“游學”同樣費用高昂。
“外包”下“游”多“學”少
我國“游學”項目自2005年逐漸興起后,近10年持續走紅。據了解,在英美等有“游學”傳統的國家,舉辦方多提供“一站式”服務:由舉辦方全程負責組織、游覽和課程安排,并按照標準化體系執行。
一位不愿具名的國內“游學”從業者透露,因“一站式”模式成本較高,國內很多游學機構采取“外包”模式,在組織學生參與后外包給有資質的旅行社。“‘外包模式’門檻低、利潤高,相對好操作,‘游學’機構只需充當中介角色,不過風險度較高。說實話我們只希望別出事、賺到錢,至于學習質量是否打折扣,我們并不關心。”
在“外包模式”下,“行程走馬觀花,體驗蜻蜓點水”成為很多“游學”歸來者不約而同的感受。曾參與赴臺“游學”夏令營的郝雪告訴記者,授課都是把“游學”陸生聚在一起開講座,幾乎沒機會和老師交流,更沒辦法體驗臺灣學生的普通課堂,“大半個月下來基本沒學到什么。”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指出,目前國內的“游學”項目基本屬于商業噱頭,難以真正包含高質量的學習內容。
需加強監管要冷靜“出游”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缺少相應的行業監管,是導致“游學”項目質量良莠不齊的重要原因。由于留學中介機構不受旅游部門和教育部門監管,只有公安部門出入境管理有條件審批監督,工商部門管理的是企業的注冊和年檢,對“游學”項目的實際操作安全、項目質量少有涉及。
而留學中介機構國外從業的部分,公安部門和工商部門很難監管。就是這樣的“三不管”狀態,使游學中介機構長期處于法律模糊的“灰色”地帶,滋生了游學產業鏈的“灰色”生態。
張寶義建議,應提高行業準入門檻,設立長效審查機制,提高違法成本,一旦出現問題相關部門“一管到底”,起到強有力的行業震懾作用。“家長和孩子在挑選‘游學’產品時,要冷靜出游。”
?
?
相關鏈接
留學低齡化增加 游學不只是名校之間的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