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丁寧,2013、2014,遼寧省文科狀元,復讀次數:1次,2013年入讀港大,2014年考取北大,復讀原因:偏愛北大中文系
劉秋實,2014年黑龍江省理科狀元,復讀次數:2次,2012年考取哈工大,2014年考取北大,復讀原因:偏愛北大
江煥波,2011年,入讀清華,復讀次數:1次,2014年考取香港城大,復讀原因:專業不滿
周劍,2003年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高考(微博)狀元,復讀次數:3次,2006年入讀華中科大,復讀原因:不及格被退學
陳一天,浙江嘉善縣高考文科狀元,復讀次數:3次,2009年考取復旦大學后復讀,復讀原因:想圓北大夢
新京報記者梳理15個曾引起媒體關注的“考霸”案例,發現“北大清華名校情結”“追求理想專業”對學霸們選擇復讀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新京報梳理近年15個考霸案例,7人為狀元復讀,10位考霸考上清華北大
兩名狀元復讀被指“職業考霸”
新京報記者梳理15個曾引起媒體關注的考霸案例中,其中7人為狀元復讀(含省、市、縣狀元),4人系復讀后成為高考狀元。從復讀結果看,有10位考霸考上了清華北大。1人考上香港城市大學,1人考上華中科大,其余人未知去向。
一狀元從復旦北大清華退學后復讀
新京報記者發現,15位考霸中,5位考霸均因有“北大清華”情結復讀,4位是追求喜歡的專業而復讀,3位是為了考上“北大清華”中的“理想專業”而復讀。
其中,有“清華夢”的吳善柳復讀次數最多,達到10次;今年黑龍江省理科狀元劉秋實為了實現“北大夢”則經歷過復讀兩次,今年才圓夢。
德州齊河縣高考理科狀元陳一天則為“清華夢”從同濟大學退學復讀兩次,最后一次媒體報道的復讀情況顯示其暫未考上。
由于部分考霸復讀次數多,其中的2人還被質疑為“職業考霸”—為贏取學校及當地的高考獎勵而不斷高考。
如復讀3次的浙江嘉善縣文科狀元陳一天,曾考取過人大、復旦,但都沒有入讀。面對質疑,陳一天回應媒體稱因“北大夢”而不斷復讀。2010年他再次高考,媒體報道其分數考取北大較難。
2005年南充市理科高考狀元張非(后改名張空谷)曾因從復旦、北大、清華等三名校退學后3次復讀引起質疑。
2007年,他以高分再次考入清華大學(微博),他回應質疑時表示,其不斷退學是因為“迷戀網絡導致成績不及格被退學。”
湖北安徽最盛產高考復讀狀元
新京報記者從15起考霸案例中發現,考霸案例最多的是湖北省,共有3個。其中王攀考取武大后因“清華夢”復讀,2009年以宜昌理科狀元身份考入清華大學。
據中國校友會網所發布的《2014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校友會網調查到的2009-2013年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從高考復讀狀元的地區分布來看,湖北高考狀元中復讀生人數最多,有5人,居全國首位;安徽有4人,名列第二;山西和重慶各有3人,并列第三。
對此,21世紀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2008年,復讀率在地區上的差別比較明顯。平行志愿實行以后,高分落榜的學生已經大幅減少了。總的來看,還是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更高,越是發達的地區復讀率越低。因為在欠發達地區,升學是考生比較容易實現成功的途徑,如果上二本以后還是很艱難,而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就算上二本也沒關系。
專家:板子不應
打在學生身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記者介紹,因名校情節而復讀的現象已經存在多年,“上大學獨木橋”變成了“名校獨木橋”。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等教育本身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高校的等級化管理為社會劃分高校優劣提供了坐標。不同等級不僅占有的資源不一樣,考研(微博)究生、就業都會受到影響。
此外,他認為,高考填報志愿的方式也存在缺陷。雖然有的地區實行了平行志愿,但考生還是只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考生在報考志愿時還是存在很大的博弈成分,很難在學校和專業之間兩全。
“歸根結底,是不健全的高考制度導致了這幾種畸形的高考狀態。”他提議,如果我們也能雙向選擇、多元錄取,學生拿到幾張錄取通知無后顧之憂后再選,對學校的滿意度會得到提升;自由轉學制度,進入學校不合適,可以根據當年高考成績及最近課業表現轉到其他學校。
對于高分生擠占教育資源的說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個別學生的選擇對高考秩序的影響不大。“現在高考的錄取比例已經超過75%,所以個別學生的選擇影響遠遠降低。”
“考多少次是學生的權利。”熊丙奇認為,“板子不應該落到學生身上,應該在制度上調整,使制度保證考生在高考錄取中的選擇權利。”
案例1
原因:不滿專業
從清華退學考取港校
江煥波:只想學物理
7月20日,武漢考生江煥波收到香港城市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最近,他在準備香港學生簽證的材料,也許還會開始學習一些廣東話。
三年前的夏天,江煥波曾收到的則是清華大學機械自動化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時年,他考了678分,但為減輕家庭負擔,江煥波選擇了清華大學的定向班,學費雖然優惠,但一旦畢業必須到定向企業服務5年。
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江煥波說,在報考清華的時候,自己就想讀物理。但是當時分不夠,所以報了機械自動化專業。
然而在就讀清華大學后,江煥波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對物理學的喜愛。慢慢地,他萌生了退學再次參加高考的想法。
去年11月18日,江煥波徹底告別清華學子身份,成為武漢國華復讀學校的一名復讀生。
他對記者回憶,重回高考陣營,對他而言“不會有很大的壓力,比較自信。”江煥波所在的復讀學習的校長劉邵陽對新京報記者介紹,江煥波并不浮躁,自覺性很好。與別的學生不同的是,江煥波作息規律,并不熬夜。
而在這個復讀過程中,江煥波不再如三年前“非名校不上”的心態,他說,他所明確的是自己要學物理,而不一定非得要上哪個學校。
如今,即將赴港學習的江煥波說,其實現在感覺和以前上大學的感覺差不多,也很興奮。而這次不同的是,要去讀自己想學的東西,心里感覺更踏實。
案例2
原因:名校情結
從武大退學考入清華
王攀:奔著清華名頭去
曾考入武漢大學(微博招生辦),卻在38天后退學。隨后在一年后摘取2009年宜昌市理科狀元,進入清華大學。
回憶起在2008年退學的決定,現在已從清華大學畢業的王攀對新京報記者說:“只能說當時年紀小,太任性。”
2008年,王攀以635分被武漢大學電氣工程系錄取。然而,在他看來,這只是高考失利的成績。當時他已做好了不填報志愿的打算,后來在父母的勸阻下,仍然去武大讀了一段時間。
然而,王攀只在武漢大學讀了38天就選擇退學,重回母校當陽一中復讀。對于這個決定,王攀對記者解釋,小時候就挺向往清華,而清華的吸引力主要是來自于長輩的灌輸,自己其實從未到過清華大學。
在2009年成為宜昌市理科狀元之后,王攀順利進入清華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在去之前,王攀說,自己是“奔著國內最好的理工高校這個名頭去的”。到了清華后,老師、同學、校園都很不錯。
對于近期多個高分考生退學復讀的現象,王攀說:“這些都是個案,每一個選擇的人所面對的情況都是特殊的。”
本版稿件采寫/新京報記者李丹丹
見習記者陳瑤郭永芳實習生楊雨奇(新京報)
?
?
?
相關鏈接
遼寧本溪74人放棄高考加分 部分考生家長曾到省廳上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