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向出國留學的學生,家長和孩子都需自審條件: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必不可少。 CFP
7年前,畢業于上海某知名高中理科班的楊云(化名)開始了自己周折的留學之路:先是考取美國一所排名前50的大學,但只讀了一年就因不適應而退學。隨后,她又被送到澳洲攻讀商科,可這次也僅是待了一年多就再次回國。如今7年過去了,已經在滬上一所高校讀大二的她并未死心,而是又一次準備踏上赴美留學之路。
對于楊云這種“有些極端”的案例,專家提醒,青少年學生身心不夠成熟,一下子被置于完全陌生和自由的環境中,很容易不適應,帶來的損失可能一生都無法彌補。
第一次留學 憧憬的留學生活并不如意
2007年,正讀高三的楊云總體成績可圈可點,物理成績尤其優秀,唯一對數學不是很感興趣。臨近畢業時,楊云突然有了出國讀本科的念頭,“既有逃避高考(微博)的心理,也覺得在國外能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
于是,畢業后她花了一年時間提升英語,考托福、SAT等,隨后申請了四所不錯的美國高校,居然都被錄取了,甚至還拿到了其中一所的獎學金。楊云選擇了其中一所排名最靠前的高校,“它是美國排名前50的高校,以理科見長”。而在專業的選擇上,她聽從了親戚的建議選擇了工程專業,“親戚認為這個專業就業前景不錯,而且到時也可以幫我介紹工作”。
2008年,楊云來到美國,開始了憧憬中的留學生涯,但現實并不如意。到了學校她才發現,由于事先沒做足功課,沒能在開學前就上網把課選好,導致一些熱門或較容易的課程早已爆滿,自己只能硬著頭皮選那些對大一新生來說頗有難度的課程。
身在異國,孤立無援。楊云又自幼內向膽小,一直是依靠媽媽做決定、打理生活。在美國的學校里,她上課找不到教室也不敢向旁人問路,只能一間間去找;在社交上,她是“慢熱型”,沒有可以交流求助的對象;數學課雖然開始內容淺,但進度很快,老師兩三周就把楊云在高中學過的內容都講完了,接下去的內容是全新的,這讓原本對數學不感興趣的楊云壓力更大了;此外,雖然楊云英語不錯,但大量的專業術語讓楊云聽得云里霧里。
除了學習上的不適應,楊云在社交上也頗不如意:有一次,她受邀參加隔壁寢室的派對,因為沒有聽懂同學的提問,答錯了話,引來哄堂大笑,這讓她覺得前所未有的尷尬。漸漸地,讓楊云不敢去上課,甚至不想走出宿舍。“那時整個人特別自我封閉,甚至去看過心理醫生”。無奈之下,她暑假回國時向父母坦陳心跡。父母很理解女兒的心情,他們提議楊云休學一學期,或是換一所普通學校。
第二次留學 赴澳改讀商科仍不適應
于是,在美國呆了一年的楊云回到上海,讀了大半年的高復班。正逢那年課程改革,語文、數學等內容和她之前學的都不一樣,因此高考只考上一所二本院校。
此時,家人獲悉一家中澳合作辦學的機構,宣稱在國內讀兩年,去澳洲讀兩年,可以拿兩國的文憑。于是,楊云在這所學校讀了2年,雖然課程含金量不高,外教水平也一般,但總算在2年后順利赴澳洲就讀商科。這次選專業,媽媽充分尊重了楊云的意愿,“商科比工程學科容易,也適合女生”。
楊云以為這次終于能圓本科留學夢了,但沒想到又起波折。
“到了澳洲才知道,之前2年在國內學的都是比較簡單的選修課,在澳洲的2年要集中學完相當于3年學時的必修課,難度很高。雖然商科比工程專業容易點,但閱讀量很大,學習壓力也不小。”楊云總是進入不了學習狀態,再次陷入苦惱。“以前在國內,媽媽也不會總是盯著我讀書,我學習挺自覺的,可一出國就沒方向了。”
楊云選擇的是在校外合租,但室友比她年長許多,平時各管各,楊云仿佛回到了留學美國時的狀態,大多數時間宅在寢室,甚至連咫尺之遙的超市也能不去就不去。
一年后,楊云自感不適應澳洲的留學生活,便又回到了上海。這已是她高中畢業的第7年,高中時最要好的同學這一年已是研究生畢業。
再生留學意 本科畢業后欲移民赴美深造
目前,楊云在上海一所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就讀商科專業的大二年級。
從澳洲回來時,她一度心灰意冷想先找份工作,可沒有本科文憑,幾乎找不到好工作,于是選擇了一家較正規的學校先讀起來。漸漸的,媽媽和楊云都感覺,如今的楊云經過幾年的磨礪已經逐漸獨立成熟起來。于是,最近,楊云的媽媽找到出國中介外聯出國顧問集團,希望為女兒辦理移民,同時希望能夠以綠卡的身份方便女兒申請美國學校完成本科學業。外聯出國顧問集團的美國教育顧問陳穎介紹,“按楊云的情況,我建議她還是按照現在就讀學校的中外合作方式完成本科的學習”。
楊云最后決定聽從建議,繼續完成現在就讀學校的合作課程,即通過3年在國內學習+1年在美國學習的方案來獲得本科文憑,之后以綠卡的身份在美國工作,或者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繼續深造。
[對話]
“是我性格原因,蹉跎7年如今感覺已脫節”
談起自己這跌宕起伏的七年,楊云一直很平靜。在采訪中,記者感覺她坦誠而率真,很明白自己的弱點。她并不抱怨環境,一再解釋“這是我自己的原因”;但談到她的母親的時候,她卻充滿了內疚。
晨報:你覺得這7年坎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楊云:應該還是我的性格原因,我比較內向膽小。
晨報:這和你的家庭環境有關嗎?
楊云:我是個比較安于現狀的人,有什么能力就做什么事;但我媽媽覺得人一定要挑戰自我,迎難而上。她以前是個很強勢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她幫我做決定,我只要安心讀書就好。她希望我出國留學,希望我讀個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希望我留在國外發展,但我覺得不能把這些年的坎坷歸咎于她,她的想法很普遍,我覺得還是因為我不太有主見,又比較依賴別人,其實不適合留學生活。
晨報:在這7年里,媽媽有改變嗎?
楊云:有,當我從澳洲回國后,她非常自責。以前很強勢,我選學校、選專業都是她主導,但現在平和了很多,會和我一起探討、共同作出決定,我最感動的是她對我說,只要你過得開心就行,你做什么媽媽都支持。
晨報:你有過希望從事的職業嗎?
楊云:小時候我想當科學家,初中還想過當個作家,那時候自己也喜歡寫點東西。其實商科也不是我的愛好,但我覺得可以鍛煉與人相處的能力。現在我真沒想好以后要做什么,已經有點脫節了,蹉跎了7年,有時候真的很迷茫。今后可以干什么,也許會開個小店吧。
晨報:你總說自己內向膽小,有讓你覺得自己不一樣的時候嗎?
楊云:有,我喜歡旅游,最近剛旅游回來。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平時總覺得自己缺少和別人溝通交流,生活閱歷少,一有事就驚慌失措,但旅游時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卻很放松,開朗很多,心情很好,和平時完全不一樣。
[專家提醒]
真無法適應留學,孩子回國不丟面子
外聯出國美國教育顧問陳穎表示,在她接觸過的許多留學生中,確實有不少人在國外會遇到心理、生活習慣、學習上的各種不適應,楊云的經歷有些極端,但有代表性。在她看來,要能夠迅速適應留學生活,除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外,還需要滿足四個條件:
第一,目的明確,希望得到更適合自己的教育,而非出于逃避心態;有些父母一廂情愿把孩子送出國,但孩子充滿抵觸情緒,容易加劇不適應;
第二,具備一定學習能力和語言基礎,大多數國外高校都是“寬進嚴出”,如果語言能力或專業學科成績較差,都可能成為留學的障礙。
第三,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包括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在國內就沒有建立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過度依賴父母、自我約束力差,一旦沒有老師、家長監管,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第四,良好的心理素質,環境的變化會帶來學習、生活上的各種磨合,如果抱以內向逃避的態度,不愿意和人交流,會加劇不適應。
她提醒說,家長不要盲目地“逼”著孩子到國外去,因為青少年學生身心不夠成熟,一下子被置于完全陌生和自由的環境中,很容易不適應,帶來的損失可能一生都無法彌補。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高中生出國留學過程中的不適應其實是種正常現象,“不少孩子孤身一人遠赴重洋,都會產生不適應,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他表示,遇到這種狀況,最忌諱的就是礙于面子不告訴父母或師長,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實國外很多高校都有心理咨詢室,學校也會提供課程、生活方面的輔導,如果能學會隨時調整自己、多與別人溝通交流、尋求幫助,就能縮短磨合期。”
一旦實在無法適應,回國也是理性的選擇。“很多人認為回來很丟面子,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熊丙奇表示,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時調整方向,這也是理性規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