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份,一些孩子就會從公辦幼兒園出走,去社會上上“學前班”,原因就是幼兒園的班不教小學課,家長擔心孩子上學后跟不上。出現這一現象的另一個時間段是每年的4月份。一位公辦幼兒園園長稱,這種“出走”讓人心疼又無奈。
現象大班孩子集體退園月花3000學小學課程
沙河口區教育局學前科一位工作人員說,他們對此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越是附近有培訓學校的幼兒園,情況越嚴重。
每天早上,于女士就要送自己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去上“幼小銜接班”。據她稱,能進到目前這家“幼小銜接班”,還是找關系進去的,“自己來找的話,根本進不去,太‘熱’了。”于女士的兒子今年9月份要上小學,“幼兒園不是不讓教小學課程嗎?我忍痛讓孩子從公辦幼兒園退園,來這里學小學課程。”
于女士認為,這家“幼小銜接班”上課模式、上課內容都和小學非常接近,“這樣我孩子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能很輕松跟上了。”
在被問及是否擔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時,于女士說,一開始確實挺矛盾的,但現在看來選擇沒有錯,“你看這里這么多孩子都在上課,咱孩子要不上,不就被落下了嗎?”她說,當初也是看到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退園,自己才這樣做的,“反正家長們都認為應該這樣做。”
孩子們從幼兒園“出走”的根源正如于女士所說:幼兒園不教小學課程,而一些家長無法接受孩子在上小學前不接觸小學所學的一些基礎知識。
調查發現,這樣的“出走”現象幾乎發生在大連市的各個規模較大的幼兒園,沙河口區教育局學前科一位工作人員說,他們對此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越是附近有培訓學校的幼兒園,情況越嚴重。
學小學課程的花費也不低,一個月的學費在3000元左右。
家長大家都在外邊學怕孩子跟不上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聽說現在有些小學一年級的拼音、字母和數字講得太快。
與公辦園的大班冷清相比,不少民辦園和培訓機構則多了不少孩子。在一所民辦園里,記者看到一個“學前班”里坐滿了孩子,老師正在教孩子們學習拼音。記者在該園的招生廣告上看到,該園開設的課程有十幾門,除了舞蹈、鋼琴、輪滑等特長類課程外,還有英語、古詩文識字閱讀等文化課程。“孩子畢業時可達4000字識字量。現在接受9月份學前班報名,報晚了就滿了。”一位老師說。
學習藝術等特長可以理解,為什么要送孩子提前學習小學內容呢?家長的回答一般是:“現在不學,上小學就跟不上了。”從家長的回答中不難看出,絕大多數家長送孩子提前學習文化課并不是出于本意,語氣中都透出一種無奈。
為什么不學就會跟不上?一位家長告訴記者,聽說現在有些小學一年級的拼音、字母和數字講得太快,不事先學習,根本跟不上。另一位二年級學生家長說,當初自己的孩子由于沒提前學習,在剛上學時學習寫字根本不會。“現在后悔沒讓孩子提前學。”
調查
學校真的教得快嗎?
家長反映小學存在教學進度過快現象,這一現象確實存在嗎?一位小學校長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教學進度是公開的,沒有哪所學校會不按進度進行。這位校長表示,孩子是不需要提前學習一年級課程的,那樣會打亂孩子正常的學習過程和思維過程,不利于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記者從大連市教育局了解到,大連是嚴格禁止小學一年級不按進度教學的。大連市教育局已經連續三年向社會公布了小學一年級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內容和進度,希望以此讓家長了解孩子剛入學的第一學期里,每個時間段的學習任務,并對一年級教學內容進行監督,在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杜絕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以語文為例,小學一年級要用一個月的時間教孩子學會23個聲母、24個韻母和16個整體認讀音節,而漢字的“橫”、“豎”等7個基本筆畫則必須要在第二個月才能學習,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進度。
家長擔心集中在兩點
一是“別人都學,如果我的孩子不學會跟不上”;二是“如果大多數孩子都提前學過了,老師上課就會加快進度,我的孩子學起來就吃力”。
跟風心理起很大作用
事實上,這些家長基本上沒有到小學詳細了解上課情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理讓本應上大班的孩子提前變成了“小學生”。
說法
超前學習很容易做成“夾生飯”
甘井子教育局曾在對民辦教育機構的檢查中發現這一問題。甘井子區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說,檢查發現有的學前班都開始教50以內的加減法,而一年級下學期才要求學20以內加減法。這些機構沒有依據上課標準,老師也沒有資格證,完全違背教育規律,對孩子的傷害很大。
大連市教育局學前處有關人士認為,不少社會機構舉辦的幼小銜接班主要課程是提前學習小學的文化課,而這種打亂正常幼小銜接程序的超前學習,很容易成為“夾生飯”。幼兒園的孩子提前學習了小學課程后,這些孩子進入小學后又認為自己已經學過了而不認真學,導致成績逐漸下滑。另外,一些培訓機構屬于超范圍經營,本身這種做法就是一種違規行為。家長應該認識到,不規范的教育行為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辛敏娟
不吐不快
別讓該在課堂學的卻只能在課外學到
學前班并不是個新鮮事物,30多年前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有同學經過學前班的洗禮。在老師眼中,上過學前班的,聽話,懂事。那時候,還沒多少人上幼兒園。
按照百度百科解釋,學前班是指六到七歲的幼兒在上小學前最后一年的幼兒班,目的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學校生活。
這樣看來,學前班是孩子的成長歷程之一,沒有壞處,甚至算得上必要。
畢竟,承擔解除家庭在培養孩子時所受時間、空間、環境制約,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展任務的幼兒園,與讓孩子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小學相比,還是有著巨大的局限性。孩子們需要學前班這樣一個環境來進行過渡,逐漸適應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角色轉變。
經是好經,就怕給念壞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學前班開始變了味道,學習小學一年級課程成了學前班的主要任務。當然,相對于教會孩子如何適應小學生活,這樣好像更容易。更重要的是,語文數學英語都學一遍,學費自然水漲船高。
讓人驚訝的是,家長們趨之若鶩。
問十個家長,九個會批評這樣不好。但是結果呢,十個家長都會領著自己的孩子走進學前班的大門。
其實也可以理解,在生活條件極大改善的今天,把更多的錢花在孩子身上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基本共識。
不過,這僅僅是開始。
小學畢業后,有“小升初銜接班”;初中畢業了,有“初升高銜接班”;甚至在每個假期,都有不同名目的學習班,教授的是同樣內容:下學期課程。
因為沒有學區卻有指標,大連某民辦中學吸引了許多家長。這所學校告訴家長們一個學期要交:學費15000元,補課費8000元。“別去上校外輔導班了,這些錢咱們自己掙。”
義務教育讓孩子們不用再交“學、雜費”,但是,應該在課堂上學的,卻只能在課外學到,家長們,付出的更多。本報評論員張洪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