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廣西南寧市青秀區逸夫小學“空中菜園”,一名老師在給學生講授蔬菜種植常識。 新華社圖
8月6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江蘇泰州、北京海淀等7個國內地市、區縣成為管理標準實驗區,區內1600所學校8月起將嚴格執行92條規定。規定包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舉辦任何形式的入學考試;學校要布置學生家務勞動、保證小學生每天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睡眠等。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其中有關家務勞動的條款引起了強烈反響,家長和學生普遍認為平時學習時間已經不夠用,不可能再勻出多余時間去“學農”。一些校長則表示,支持教育部倡導學生增加勞動機會的規定,但希望能出具更詳細、更具可操作性的規定,來保障規定的落實。
家長稱孩子沒空“種菜養豬”
在92條規定的第二大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學生生活本領”小類中,有兩項規定均與勞動相關,具體內容為:適當布置學生家務勞動,培養勞動觀念,掌握初步勞動技能。為學生在校園內參加勞動創造機會,采用“校園加農戶”等方式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衛生保潔、綠植養護、種植養殖等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勞動。
這也是教育部首次明確提出學校要增加學生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機會。對此,就讀于松江六中的小徐同學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平時在家和學校的勞動量很少,比如燒水擇菜之類的簡單活。在學校就是放學后輪到值日的話打掃衛生,每次也就15-30分鐘左右。”
對于將“增加勞動機會”列入對學校管理規定的硬性要求,小徐的媽媽王女士對其是否能夠執行表示懷疑,“不切實際,學校也很難執行。現在學業這么繁忙,連功課都來不及做,暑假還要出去補課,哪兒擠的出時間去農村種菜養豬啊,如果學校動不動拉孩子們去郊區學農,我肯定要反對。”
東昌南校的小吳同學說:“在校期間因為老師有硬性規定,所以我們要每天擦地板、擦窗,除了這個,沒有參加過其他勞動。在家父母都讓我抓緊學習,從來不叫我做家務。”
小吳父親也認為,如今大多學校依然還是抓升學率為主,在現在中考競爭這么激烈的情況下,增加勞動機會,肯定會招來大部分家長反對。而且學校組織出去“學農”也是一筆不小開銷,又花費人力、時間,規定出的容易,但執行起來肯定非常難。
從以往報道來看,在“學習”和“勞動”的天平上存在天然的不平等,多數家長認為“學習”明顯更重要,而“勞動”則可有可無。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關穎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家長的勞動價值觀和負面評價對孩子勞動意識有負面影響。調查表明有54.4%的長輩說過“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著你管”,41.4%的長輩說過“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去掃馬路(去種地)”,54.7%的長輩說過“去干你自己的事吧,別在我這兒添亂了”。對應的,有42.2%的少年兒童說“大人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家務事”,39.5%的孩子說“自理的事我愿意干,大人不讓”。
校長盼新規更具可操作性
較之學生和家長,校長們則對教育部的“勞動新規”紛紛表示支持,認為新規如果能在全國推廣,今后校方組織學生勞動時腰桿能更硬。
進華中學校長陳國強告訴澎湃新聞,學校多年前就設有在江蘇常熟的素質教育基地,可組織學生去學農,“一年去一次,基地的利用率不高,既有來自家長擔心耽誤孩子學習的阻力,也有學校自身的困擾,比如出去學農一周,食宿費用、交通開銷是由學校承擔呢還是向家長收取?”
“當然,我們非常支持教育部能首次明確學生應該增加勞動機會,現在的孩子確實很少有機會勞動,除了做做值日生。但實際上,家務勞動是培養孩子對家庭、對父母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也是必備的生存本領之一”。
為此,陳國強表示希望教育部能出具更加詳盡、可供操作的細則,以便能確保今后校方執行落實。
美國非常重視學生社會實踐
曾被派去美國作為“影子校長”培訓的金山海棠小學校長錢歡欣也對“勞動新規”表示支持,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時走訪當地的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發現孩子們隔三差五地就進行社會體驗、爬山甚至游行,“美國學校非常重視孩子的社會實踐。”
錢歡欣告訴澎湃新聞,由于海棠小學位于金山區,很多孩子都來自農民家庭,在學農時具有天然優勢,“我們在校園里也開設了一片小天地,讓孩子們種植植物,他們非常開心,也認識了很多植物。”她表示,由于很多家長都是農戶,加上小學生學習壓力不大,因此家長對于學校組織孩子參加勞動非常支持。”
?
?
相關鏈接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