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科學
科學是人類經驗的歷程和結晶。你知道一些科學發明都是怎么來的嗎?科學家的創造思維又是怎樣產生的?請看《青少年學科學》。(海口晚報記者 張楊 整理)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講了一個故事,大文學家歐陽修得到一幅古畫,上面畫的是一叢牡丹,花下還臥著一只貓,十分逼真。歐陽修看后不解其意,就去請教當朝宰相吳正蕭。吳正蕭答,這是正午的牡丹。歐陽修說,何以見得?吳正蕭回答,畫上的牡丹色澤干燥,是中午的牡丹;貓的眼睛是瞇的,是中午的貓。而清晨的花是濕潤的,貓的眼睛也是圓的。吳正蕭善于觀察,掌握了花的時間規律、貓的時間規律。
什么是規律?規律是關于客觀事物的某種普遍必然聯系,以及客觀過程中某種必然的發展趨勢的斷定。什么是觀察?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它是從一定的目的與任務出發,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某一對象的知覺過程。實事求是的求是,就是求最本質、最基本的原理,而尋求規律離不開觀察。
一般來說,觀察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據說,施耐庵為了在《水滸傳》中把老虎寫活,就親自跑到深山老林,爬上大樹,觀察老虎的外貌、顏色、動作與規律。伯牙為了演奏好《高山流水》的樂曲,翻山越嶺,聆聽山林美妙的音響,傾聽大海洶涌的濤聲,不辭勞苦,從而摸索出高山與流水的旋律。(選自《科技創造未來三部曲》,作者系我國著名科普作家,海口經濟學院教授劉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