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已使用近60年,約有一半學校共5.3萬名學生使用此教材。
2013年秋季開始,包括上海復旦附中在內的大陸近30所中學用上了臺灣的國學教材——由中華書局引進的臺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是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8月18日獲悉,一年以來,這套改編后更名為《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的教材已推廣至大陸16個省市的近200所學校,使用人數近4萬人。但礙于師資力量不足及升學壓力等原因,該教材在推廣中依然道路坎坷。
上海目前使用該教材的學校還不到10所,為避免“水土不服”,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將牽頭在該教材基礎上修訂滬版,內容將覆蓋小學至高中所有階段,且將融合上海特色、新增“敬業精神”及“家訓家規”等篇章,編寫完成后希望在全市中小學推廣。
師資力量成推廣最大難點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已使用近60年,約有一半學校共5.3萬名學生使用此教材。教材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面向高中學生進行分類講解。
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工作人員羅承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引進大陸一年來,由于該教材與大陸高考(微博)的考試體系不符,該教材均作為選修課或拓展課教材進行教學。他認為在推廣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大陸國學師資力量不足,“大陸高校的師范教育大多無國學教育專業,目前這套教材的教學主要依靠語文老師,但很少有語文老師通過自學教材就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由于部分語文老師缺乏底蘊,不敢講也講不好,因此我們中心還承擔了后續的免費培訓國學師資及答疑解惑職能。”
一年下來,該中心已經在全國舉辦了9場培訓班,培訓教師近3000人,但距離全國大范圍推廣該教材的目標依然很遠。
除了師資力量不足,高中生面臨的高考壓力也是阻礙這套教材迅速普及的原因之一。不少校長認為,高中生即將面臨激烈的高考競爭,小學、初中可以學學國學,但高中再花費大量精力去學國學,也會遭到家長的抵制。
對此,羅承樑表示,該教材自去年新學期在全國推廣以來,確實很多校長、家長有類似的想法,阻力非常大,“但今年3月教育部(微博)發布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不少校長們已經意識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感覺推廣的阻力小了。”
羅承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華書局在臺灣國文課教材及大陸國學教材的基礎上,又編寫了小學版、初中版《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已于上海書展期間出版,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始也將陸續開始推廣。
將編滬版國學教材覆蓋小學到高中
澎湃新聞獲悉,目前上海已有復旦附中、光明中學等5所高中使用這套教材,秋季新學期開學又將新增包玉剛實驗學校、向明中學兩所使用。
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套教材較之國內的國學教材,編排上層次清晰,且非常系統全面,組合合理,有利于教學,學生接受程度也很高,“我們平時都是利用假期或者精簡語文課,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于學習這套教材,現在的語文教育缺乏國學這一塊,這套教材是很好的補充。”
黃玉峰認為,高中生花時間學習國學并不是浪費時間,“除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學文言文的水平,對寫作、考試都有好處。學國學和高考兩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起到促進作用。”
而為了更好地推廣這套國學教材,黃玉峰也將與中華書局合作,牽頭進行上海版《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的修訂,今年10月就將開始啟動,教材內容將覆蓋小學到高中。
“修訂改動比較大,將考慮新增 ‘敬業精神’、‘家教交規’兩大塊,我們覺得現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家訓家規方面的教育,也缺乏到社會上該如何對待工作的教育。”黃玉峰說,另外,原有篇章也會新增與上海精神契合的內容,比如在論學篇章里,原來教材沒有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改編后增加了“凈信書不如無書”;在論孝篇章里,還要加入對自然的敬畏,這是另外一種孝。
黃玉峰稱,目前初步考慮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各編寫兩冊滬版《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編寫完成后,希望得到教育部門和學校支持,在上海全市中小學推廣普及。
?
?
?
相關鏈接
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