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10日消息(海口晚報記者 鄧宇)今年是我國的第30個教師節。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我國已有1400余萬教師,工作在52萬所學校,支撐起了2.57億在校學生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盡管近年來,政府一直在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但不容忽視的是,民辦學校師資力量的流失問題正日趨嚴重。從民辦學校到公立學校、從普通學校到貴族學校、從鄉鎮學校到各地名校……在師資不均衡的情況下,談何教育均衡?如何留住優秀教師,正成為困擾眾多民辦學校的一道難題。
家長見怪不怪
兩年小學換了4個老師
“又換老師了,這整的啥?”家住義龍路的市民李佑斌在今年的開學季剛給女兒報完名,就向鄰居訴起了苦。原來,老李的女兒從四年級到五年級,已經換了4個老師了。
老李告訴記者,四年級上學期女兒的班上就換了個數學老師,下學期則換了兩個老師,這五年級剛報名就聽說數學老師又換了。
同住一棟樓的老姚也搖頭說,他小兒子今年也換了新的語文老師。不過,因為有過大兒子學校頻繁換老師的經歷,對于民辦學校師資力量的流失,他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家住海甸島的市民曹女士有著同樣的煩惱。她上小學的孩子一直都是上的私立學校,以前的××學校可能待遇只能算一般,老師流失非常厲害,她兒子甚至有過一學期換3個老師的經歷。“每個老師的教學方式都不一樣,頻繁地更換老師肯定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影響!”為此,眾多學生家長都去學校理論過,但沒有產生什么實際效果。后來,為了孩子學習成績著想,她將兒子轉學到了雙島學校。
據曹女士了解,雙島學校對師資力量極為重視,有能力有資質的老師年薪可以達到一二十萬元。“老師也是人,同樣要養家糊口,當然是待遇越高越能留住好老師。”曹女士說。
據《教育大辭典》載,民辦教師是指“中國中小學中不列入國家教員編制的教學人員。為農村普及小學教育補充師資不足的主要形式”。而現今,隨著民辦學校的增多,民辦教師隊伍也在不斷增大。但民辦學校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流失,正成為困擾各家民辦學校的一道難題。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在對我省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執法情況進行調研時,也指出了目前民辦學校存在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頻繁的問題。
有民辦學校校長在接受采訪時說,優秀教師的嚴重流失,是民辦學校的致命傷。而歸根結底教師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民辦學校對教師的各項能力要求更高,教師工作壓力大;二是絕大多數民辦學校無法為老師們解決住房問題;三是退休后待遇低。
還有一些民辦學校負責人指出,除退休金的落差之外,部分市縣的民辦學校教師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審、進修培訓、課題申請、評先選優、國際交流等方面也不可與公辦學校教師相提并論。
放棄還是堅守
民辦學校教師談“出走”
得知本報在對民辦學校教師的流失現象進行調查,記者在很多學校都吃了閉門羹。不過,多所學校負責人都表示,“教師流動性確實很大”,甚至“有的年輕老師連一個學期都沒能堅持下來”。
既然民辦教師流失確實存在,那么為何拒絕接受采訪呢?有位不愿公開姓名與學校的校長表示,這種情況如果被媒體公開報道后,會引發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擔憂,容易對學校產生不信任感。
“《我愛米蘭》這首贊美老師的歌,我從小就喜歡。”去年剛從師范學校畢業的海南屯昌姑娘梁娟,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現在她是海口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小梁告訴記者,她畢業后因為沒有關系,根本進不了公立學校,只好到文昌一所民辦學校應聘。當了一學期民辦老師下來,發現不僅是工資不如意,福利待遇更是沒法提。于是果斷辭職,結果學校還拖欠著她一個月工資沒發。
“學校說,辭職走的話,工資就不發了。”小梁說,她隨后又到了海口一所民辦學校任教,這次時間更短了,只教了一個月書就改行做起了保險推銷。“不是我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只是民辦教師確實待遇低了。父母省吃儉用供我上大學,自己也想找個好點的工作回報家人。”談起畢業這一年來的情況,小梁眼里泛起了淚光。
王進才(化名)同樣是一名民辦教師,與小梁不同的是,他還在講臺上堅持著。已經36歲的他,住在學校的集體宿舍里,老婆與孩子住在瓊中農村的老家。學校能建集資房是他最大的心愿,但已經在這所學校工作了近8個年頭的他明白這只是個奢望。
“海口消費高,商品房價格更高,我那點工資再怎么省,也就只夠養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談起今后的打算,王進才顯得有些迷茫,他說自己畢業就當老師,現在就連回家種地似乎都不會了,所以也沒想過換工作。“天天跟學生打交道,心情會變好!教師節還沒到,我已經收到了好幾張賀卡。”說起自己的學生,他臉上的笑容明顯多了起來。
盡管愿意在講臺上堅持,但談及民辦教師的退休保障時,王進才的話語又沉重了幾分:“其實也不一定能堅持到退休那天,現在很多民辦學校說垮就垮了。”
教育部在今年教師節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截至2013年,全國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476.82萬人,而中青年教師正成為中小學和高校教師的主體。中小學教師中,40歲(不含)以下占55.92%,高校教師中45歲(不含)以下占72.43%。
對此,有教育部門負責人指出,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在帶來益處———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有可能導致隊伍的不穩定。“年輕教師,特別是年輕的民辦學校教師,他們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更迫切地需要得到認可。一旦這種需求得不到認同,他們比年長的教師有更大的可能性轉投他校或另謀職業。”這位負責人解釋道。
均衡教育
建立教師流動制度
“我們一直在談均衡教育,其實在師資不均衡的情況下,何談均衡教育?”海口市人大代表楊光,近期正著手撰寫一份關于民辦教育現狀的提案。楊光說,民辦學校優秀教師向公立學校、貴族學校流失,正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一種體現。薪酬、住房、保險等等福利保障的差距,令有的學校聚集了大批教師與生源,而有些鄉鎮學校卻面臨師資不足、生源緊缺的局面。楊光認為,實現“一碗水端平”,改變民辦教師待遇,是解決現狀、實現均衡教育的最有效辦法。
采訪中,海口一所流動人員簡易小學的校長向記者訴苦說,現在民辦學校的教師流失很嚴重,很多老師都去了待遇更好的貴族學校,或者考去了公立學校,愿意待在環境簡陋、待遇差的普通民辦學校的年輕教師越來越少。雖然近年來關于加強民間辦學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他們這些扎根在民辦學校的人卻有切身感受,那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曾擔任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代表的海口市瓊山第五小學校長葉麗敏,被孩子們稱為“校長媽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就提出,希望政府今后投入能更多向教育傾斜,發展優質教育,創建更多優質學校,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教育。她認為,要從源頭師范生的培養抓起,提高教師的素質,鼓勵創辦更多的優質民辦學校。
所幸的是,在我國第30個教師節來臨前夕,教育部傳來好消息。日前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提出我國將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縣(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的制度化、常態化。《意見》同時指出,應打破教師交流輪崗的管理體制障礙,縣級教育部門將制定本縣(區)域內教師崗位結構比例標準、公開招聘和聘用管理辦法、培養培訓計劃、業績考核和工資待遇方案。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這項工作的重點就是推動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職任教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
?
相關鏈接
在第3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 省領導分赴多地看望慰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