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瑩繪
圖為北京市私立匯佳國際學校人力資源總監馮爽等現場視頻招聘
圖為悉尼大學中國教育中心主任康長運:“在著名師范大學的外語、教育專業,開設國際教育本科學位,并雙語教學。創立更好的平臺,通過國際交流,培養能夠從事國際教育的人才。”
圖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尹后慶:“我們要培養三支隊伍:一是了解外課程的專家隊伍;二是能夠參與國際教學的教師隊伍;三是具有國際課程實施與管理經驗的校長隊伍。”
10月19日,首屆基礎教育國際化論壇暨中小學教師海外人才招聘會在廣東珠海舉行。許多地區中小學面向擁有海外留學背景和具備雙語基礎的海歸人員進行招聘。會上,專家和海歸激辯:未來是照搬,還是回歸?
基礎教育國際化 海歸用武正當時
如今,國內中小學基礎教育開始吸收西方素質教育的方式,創辦了許多或以出國為導向的國際班。引進國際課程是基礎教育國際化的途徑之一。例如有的國際學校參考了美國學校模式,設立了“40,40,20”的師資結構,即40%外籍教師,40%海歸教師,20%的中教雙語教師。
此次基礎教育國際化論壇中,專家就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有專家提出,目前真正懂國際教育的管理者較少;借鑒國外教育的資源造就一批師資隊伍并不容易。由于缺乏政策規范,很多外教沒有教師資格證。同時,學校部分課程的設置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且收費高昂。
就外教聘用情況,上海某國際學校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老師說:“外教的流動性很大,有的工作不到一年就離開。另外,外教聘用成本高,尤其是理工類專業。因此這類學科對海歸教師的需求比較高。”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周滿生在會上強調,“公辦學校一定要做教育國際化改革的引領人。通過將國際課程與基礎教育優勢相結合,可以彌補本土教育之短板?!?/p>
中國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基礎教育需要國際化,需要更多相應的人才為之共同努力。
中西教學多元化 海歸主動去探索
中西文化差異很大。用漢語的思維方式去實現英語的讀寫交流,這不是成功的教育結果。據統計,去年內地各類英語教學機構共招收3.6億名學生。中國許多英語教育單純停留在語言教學方面,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會上周滿生還說:“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側重點,應該放在注重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國際競爭意識上,積極吸收和借鑒國際先進的理念。”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十分形象地描述了這一問題:“我們也講世界歷史,為什么不用英文講,而用中國化的東西替代它的藝術課程。”
海歸擁有留學經歷,融入國外生活并接受了國外的教育方式。他們的身上,承載著中國文化,同時具備西方思維。他們正是中國中小學國際化教育趨勢下最需要的乘風破浪者。一位海歸提及國外文化對自身的影響時,這樣說,“我接觸到了異國文化,但我并沒有全盤西化。我會開朗并包容地去接受新事物,同時表達自己?!?/p>
海歸從事教學具有一定優勢。現任上海一所國際學校英語老師的凱莉,碩士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提及自己的教學,凱莉說:“在國外學習中思維方式的改變很大,我總會將國外的教學模式應用到自己的課堂上。例如不布置硬性的練習題,而讓學生們主動去思考問題,多給他們機會去自己探索?!?/p>
國際學校大舞臺 海歸筑夢唱主角
教育的發展不僅是對學生學習能力與競爭力的挑戰,更是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要求。而教育國際化更面臨著處理好本土化與國際化關系的問題。
論壇上,許多專家談到了基礎教育未來的發展,并希望有更多的海歸從事教育事業。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副校長馬成表示,“我們想讓有經歷、有經驗的人回到學校的體制內,組建一個‘誠信聯盟’組織,服務每一個想上大學的人。我們現在有外國人加入,但如果有更多有夢想的年輕海歸,那我們會做得更好。”
作為一位擁有教育夢想的海歸,悉尼大學中國教育中心主任康長運2011年回國后,一直投身于國內教育事業。論壇上康長運講到,“許多學生學習語言,他們的思維和認知毫無關聯,腦里從小沒有塞入英語思維符號,一切信息都是通過漢語思維加工。這樣,中國的國際生即使語言過了關,思維關過不去,依然成功不了。我呼喚在國外的留學生要擁抱這樣一個機會?!?/p>
康長運將國際學校比喻成一個舞臺,而這一舞臺主角卻是外國人。他希望有更多的海歸參與到教育事業中,“我們唱戲的人哪里來?通過這個平臺,我向千千萬萬的海外學子呼吁,這就是你們的舞臺。你們現在還在擔心海歸當海待的時候,為什么不去擁抱它?”
國際學校在支持外國人來中國教授課程的同時更應該注意中外合作,同搭臺同唱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