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區石山鎮春藏村以山地為主,耕地很少,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禾、甘蔗、黑豆、花生、蔬菜等。因為靠近海口市,村民多選擇外出務工。村長的小女兒今年20歲,現在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從事服務業。像村長的女兒這樣外出務工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多從事手工業、服務業或建筑業。廣場旁邊的一間二層小樓屬于一對夫妻。夫妻倆進城從事建筑業,沒幾年就修起了這座樓房。“每天能掙三四百塊錢。”
村民陳其昌擁有自己的養殖場。在他家的院子里,有牛、有山羊、有鵝。但他最拿手的還是養山雞。兩三年前,陳其昌在山上抓住了一只雄性山雞。抓住這只山雞之后,他萌發了讓這只山雞與家養母雞共同繁育后代的念頭。因為自小開始飼養動物積累了許多經驗,陳其昌說干就干。通過兩年多的培育,陳其昌現在擁有大小改良山雞100多只。
在陳其昌的院子里,我們看到了他培育的山雞。小雞仔和普通的雞沒什么差別。大公雞就十分的不一樣了。這些大公雞的雙腳是烏青的,身上的羽毛五顏六色,光亮順滑,仿佛是雞披著一件五彩的錦衣。一仰頭就看到一只小雞正在頭頂的樹枝上,它在樹上來回走動,如履平地。在驚訝小雞上樹時,陳其昌說,野雞就像小鳥一樣,能夠長距離地飛翔,自己培育的山雞也能夠飛,但只能短距離地飛,飛上樹、飛上房頂都是很正常的。陳其昌家的院子里面種滿了樹,這些樹就是為這些山雞而種的。“晚上它們就飛到樹上過夜,不用修雞舍的。”
這些山雞最多只能長兩斤多一點,通常要七八個月才能出欄,現在最少能賣150元一只。“我這個雞都不用拿到市場上去賣的,要買只能到我家里來買,買之前要提前打電話看有沒有能賣的。”同村的一個在海口市開KTV的村民告訴我們,自己很愛吃陳其昌家的山雞,基本上是知道有長大的雞,自己就會去買來吃。他笑言:“陳其昌家的山雞多半都被我吃了。”陳其昌家不止賣山雞,還賣雞蛋。他拿出剛從籠子里撿出的山雞蛋給我們看。山雞蛋比鵪鶉蛋大不了多少,一只手就可以握住3枚。可別看這蛋小,陳其昌批發給熟人要賣1.5元一枚,人家拿到市區轉手一賣就可以賣到3元一枚。陳其昌指著房間里掛著的三只小桶說,這些雞蛋明天就會被買走了。“我希望村里每家每戶都來養山雞,大家一起致富。”
陳其昌現在最愁的就是,自己想擴大養殖規模,卻沒有足夠的場地和資金。“要是有資金,我想把整個后山都養滿山雞。”
除了陳其昌,村里還有一個村民也在從事養殖業。他養的豬,半年就可以出欄,生豬可以賣到8元一斤。與陳其昌一樣,受制于資金和場地,他的養殖場里大豬和豬仔加起來才100多頭。
村長說,打造生態文明村以來,村里一直很重視生態經濟的發展。村里的設想是把山上的地里都種上果樹,等以后果園發展起來之后,就可以圍繞果園和村里的火山民居、火山石砌成的護村圍墻等資源發展“鄉村一日游”,再帶動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但這都還只是設想。生產用水的缺乏使這個美好的設想寸步難行。“我們申請了解決生產用水,上面也到村里來調研過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把項目批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