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93年的山西大同希望學校,是我國第一所貧困失學孤兒學校,系大同市型煤廠利用企業自有資金創辦及管理的一所寄宿制希望學校,招生對象為孤兒及貧困家庭的孩子。
多方求證了解到,該校自建校以來,以往所有在校生均享受讀書、住宿、飲食、服裝、醫療等費用全免的待遇,甚至包括洗衣服、縫補衣裳、理發等,學校設有專職人員免費來為學生進行服務;逢年過節,學校還會為學生購買零食、水果,發壓歲錢。
諸如此類的舉措一度為該校贏得了源源不斷的生源。至2001年底,在校生從建校時的200余名飆升至1818名,生源遍及全國。
然而,時至今日,就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新一屆招生季,校方稱因未能招到合適的學生,以致出現了建校以來第一次“零招生”的窘況。目前,在校生只有42人。圖為大同希望學校校園內,傍晚只有在使用的兩間教室燈光亮著。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
除了一樓正在上課的兩間教室,整棟教學樓內幾乎所有的教室與辦公室全都房門緊鎖。在其中個別幾間仍舊敞開著門的教室里,要么空無一物,要么里面堆滿了殘破的桌椅板凳。圖為大同希望學校內一間空置的教室。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
記者從中發現,該校自建校以來,其生源曾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而自2000年首屆高三畢業班畢業至2007年,共計379名高中畢業生中有90人被國內各大高等院校錄取,其中不乏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知名重點院校。
圖為大同希望學校一間教室里,老師正在上課。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
“那時候一下課,你站在樓上往下看,學生黑壓壓一片,我這里的五層公寓樓全都住滿了。”教學樓背后是供學生住宿的“愛心公寓”,已經在這里工作了13年的生活教師王瑞(化名)以前負責一個樓層的學生管理,如今也同樣負責一個樓層,只是管理的人數從之前的230多人降到了現在的21人。圖為教學樓三樓到四樓的樓道空蕩蕩,閱報欄里貼著2009年的報紙。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
寂靜無人的樓道內,關于學校過往及辦學成績的宣傳展示牌依舊懸掛在樓道墻壁上的櫥窗內。圖為大同希望學校的展覽室,講述著學校的歷史,當時學校被稱為“希望工程的創新模式”。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
現年74歲的張洪圖仍時刻關注著大同希望學校的近況,盡管他已經離開學校達12年之久。1993年11月3日,由張洪圖任廠長的大同型煤廠,利用企業自有資金,出資100萬創辦的大同希望學校正式開學。圖為大同市型煤廠和大同希望學校創辦者張洪圖在家中整理著大同希望學校辦學二十幾年來的資料照片。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
在主管教學副校長羅大光看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孤兒進行資助、“兩免一補”、義務教育免費等惠民政策的陸續出臺,越來越多的孤兒和特困生轉而選擇就近上學,與此同時,大同希望學校也因其創辦企業本身經濟效益的急劇下降,曾經專門針對學生的優惠舉措日漸減少,使得學校在逐步喪失招生吸引力的同時造成大量生源流失。大同市型煤廠是大同希望學校的創辦和管理方,二十一年來為學校投入不少資金,煤廠的效益也牽連著學校的狀況。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
“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這樣了,但也不排除會出現最壞的結果……唉,最壞的結果可能就是學校有朝一日真的辦不下去了,我們真的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出現。”羅大光說。圖為晚自習時間,教室走廊顯得空蕩蕩。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
?
大同希望學校在當地媒體發聲,聲稱受招生環境及創辦企業大同市型煤廠經濟效益等因素影響,學校發展遭遇“瓶頸”,吁求全社會關注。圖為晚自習課間小斌(化名)在教學樓外面望著校園外發呆。 澎湃新聞記者 李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