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科學
科學是人類經驗的歷程和結晶。你知道一些科學發明都是怎么來的嗎?科學家的創造思維又是怎樣產生的?請看《青少年學科學》。(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楊 整理)
規律與修正是怎么回事呢?伽利略用自己制造的天文望遠鏡看月亮,發現月亮上有好多的高山與峽谷,還有許多巨大的凹坑。這是對亞里士多德理論的證偽。因為,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一切天體,包括月亮在內,都是由“以太”構成晶瑩、完美的球體。當時,許多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學者觀看了以后,也不得不承認伽利略觀察到的情況。但是,他們卻提出種種補充假設來為亞里士多德辯護。其中有一種辯護是———雖然看上去,月球上有許多山峰和凹坑,但是,月球上還有一種看不見的物質,充塞了這些凹坑,所以,月球實際上還是一個完美的球形。
當伽利略問,用什么辦法可以測量這種物質。對方回答說,那是無法知道的。對方用的是特設性修正,這種修正不導致任何一種可以檢驗的結果。拉瓦錫發表氧氣說之前,曾經盛行“燃素”說的理論。“燃素”說的信徒,就是用特設性假設來辯護的。伽利略心里很生氣,他既要團結人,又要捍衛科學的規律。他采取了策略的態度說,我承認你說的看不見的物質,但這物質的分布,不止是把凹坑填滿。而是高高地堆積在山峰上,使月球上的高峰看得很明顯。伽利略表現機智,采取同樣的特設性特設,讓對手哭笑不得。遵守大自然的規律,還得假設性修正來加以維護,有點幽默的味道。當然,除了特設性假設以外,其他假設是科學允許的。
(選自《科技創造未來三部曲》,作者系我國著名科普作家,海口經濟學院教授劉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