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2月3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文娟)隨著“放養教育”的流行,不少家長都希望能夠放養孩子,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但在記者的采訪中發現,雖然放養孩子是眾多家長的愿望,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家長卻并不敢真正對孩子進行放養。
不敢讓孩子獨自上下學
陳師傅是名出租車司機,他的兒子今年八歲,在湖師大附中海口中學小學部讀三年級。他對記者說,他的妻子每天都會接送孩子,雖然學校有校車,但是很多家長仍像他一樣選擇自己開車接送。
陳師傅告訴記者,他們家住在義龍路,離學校不算近但也不算遠,從來沒有讓孩子單獨上下學過。“才八歲大的孩子,要穿過那么多馬路,家長哪里放心啊。再加上現在社會治安也不是很好,家里只有這一個孩子,即使我們接送孩子辛苦點,也不愿意他出什么意外。”
不敢讓孩子動手做飯
市民張燁的女兒蔣婉婉今年11歲了,在濱海九小上五年級,母女二人站在一起,女兒婉婉比媽媽還要略高些。
在跟張燁母女二人交流的過程中,蔣婉婉一直在玩手里的手機。
“婉婉會做飯嗎?”記者問。
“怎么可能會,連吃飯都要我幫她夾菜。”張燁說。在家里,從來沒有讓蔣婉婉幫廚過,不用說拿刀切菜,就是擇菜、洗碗她都沒做過。“家里都是老人幫忙把飯菜做好了,洗碗的事情多半是我跟她爸做的,她只負責把她的功課做好就行了。”
不敢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每天下班陪孩子寫作業是很多家長必做的家庭功課,為了督促孩子做作業,不少學校甚至用讓家長簽名的方式來監督孩子在家里的學習。
朱女士是一名70后白領,性格開朗的她喜歡唱歌、跳舞、交朋友,孩子小的時候她經常跟朋友出去“瀟灑”,自打孩子上了小學,她再也沒參加過這些活動了,因為每天下班后她都要陪著孩子做作業。
朱女士告訴記者:“很多老師都說要給孩子營造學習氛圍,所以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就也抱著書本在他旁邊看書,放棄了從前的娛樂項目。剛開始覺得不適應,現在為了孩子,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敢讓孩子上網
21世紀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但大多數家長仍然很不放心自己的孩子上網,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
“不給他上網,家里的電腦只要他在家就不開機。”家長楊先生說。“兒子上初二了,居然在網上談戀愛,我看到他上網就想發脾氣,有次甚至氣得把他的電腦屏幕都砸了。”雖然后來楊先生默默地又把電腦修理好了,但從此之后家里的電腦再也沒有給孩子碰過。
“不能讓他碰啊,現在他功課緊,網上東西又混亂,萬一他上網學壞了怎么辦。”說起上網,張先生一臉擔憂。
安全問題讓家長左右為難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不少家長都明白“放養”的孩子更健康、更獨立,但是一談到讓孩子獨自上下學、讓孩子獨自做飯、讓孩子獨自做作業、給孩子自由選擇網絡的權力以及給足夠的錢讓孩子支配等,家長便紛紛表示“很難做到”,其中最讓家長憂心忡忡的便是安全問題。
但美國《放養孩子》一書的作者勒諾·斯科納茲卻認為,“恐懼是一種病毒,大腦就像‘谷歌’,只要想到孩子的安全就自動彈出最悲慘的畫面。我們生活在24小時的新聞轟炸中,似乎沒有什么是最安全的。但現實世界是個培養孩子的好地方,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永遠沒有遭遇任何風險的機會,恰恰才是最大的風險。”
記者手記
在采訪的過程中,海師附中藍茂福老師送給我一篇文章———《媽媽的禮物》,他說是他的學生推薦他閱讀的。文章是《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一書的摘要,介紹了一位患了癌癥的媽媽教會五歲孩子做飯的故事。這位媽媽在孩子兩歲的時候讓她學會了洗襪子;三歲的時候學會了洗菜、榨果汁、煮飯;四歲的時候孩子拿起菜刀學切菜、炒菜,還會自己出門遛狗、自己去上幼兒園;五歲的時候會做壽司和大醬湯,并且做得像媽媽一樣好吃。
在采訪各位家長朋友的時候,我不停地問他們:“你敢讓孩子去做飯嗎?”得到的答案驚人地相似:“家里大人都在做啊,輪不到他們來做。”
但我想說的是,這不僅僅是一頓飯的事,而是一種生存技能的訓練。現在大人在幫忙做,等他們長大后誰來幫他們做?難道要繼續理所當然地“啃老”嗎?奉勸家長朋友若要放養孩子,首先戒掉包辦孩子的慣常心理,有時候孩子的任性、無賴、貪婪其實是家長一手栽培起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