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高校創新氛圍很濃,但大學生的創新成果往往在‘最后一公里’轉化不通暢。”
日前,由北京市科協主辦的第三屆首都大學生科技創新作品與專利成果展示推介會,在北京建筑大學舉辦。推介會現場展示了京津冀三地55所高校的536件專利成果,7名大學生成功申請了專利,6個大學生創新團隊與6家企業現場簽訂合作意向書。
在高校科技創新氛圍日漸濃厚的背景下,如何跨越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成為高校、企業、投資人、專家共同關注的話題。
創新成果如何走出校園
當天津大學學生龔原得知他們團隊設計的智能口罩得到天津一家商務會展公司的青睞時,既驚喜又意外。
“我從大學生這里獲取的信息是非常前沿的,對企業非常有指導意義。”推介會上,北京泛亞電通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毛連魁,對裝甲兵工程學院的電子監控類創新成果十分感興趣。
然而,并不是每個大學生創新團隊都會像龔原他們那樣幸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四學生張良坦言,現實中,許多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在學校拿到相應的獎項和證書后就走到了盡頭,很難走出校園轉化為有價值的生產力。“如今科研院所培養的學生有很多產生專利項目的機會,其中不少有一定市場應用前景,但很多都缺乏直接對口的轉化渠道。”第一次參加推介會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胡穎說。
北京農學院學生張巖說,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很難依靠自身實現成果轉化。“現在高校創新氛圍很濃,但大學生的創新成果往往在‘最后一公里’轉化不通暢。”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周立軍表示。
創新成果如何對接企業需求
北京建筑大學機電學院學生王昌強多次嘗到了推介會的“甜頭”。去年,他所在團隊的逃生窗項目在推介會后就接到了一家企業的洽談邀請,今年的移動機器人座椅項目再次拿到了企業的意向協議書。但王昌強仍期待可以和更廣泛領域的企業進行專業性對接,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創新。
“成功的大學生創業,需要一系列的生態環境輔助。”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說,如今中關村2萬多名企業家的身份都在發生轉變,他們既做企業,又做創業導師。
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全國評審委員會委員張春鵬說,北京市科協設立的創業導師制,有利于讓大學生得以在創業初期了解企業商業模式的核心需求,推動企業和大學生更廣泛深入的合作。
創新活動如何形成體系
“一批以21歲高校大三學生為主的創業者闖入了創新創業系統,成為新一批的創業大軍。”王小蘭說,“90后的創業將為中國經濟轉型成功貢獻關鍵的力量。”她認為,這批年輕創業者中的佼佼者已經用他們的成功證明,通過混合的資源積累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可以闖出一條自由、個性的創富之路。
“我們也嘗試推廣過一些產品,但實踐后發現,團隊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去運營。”河北工業大學的精諾電子數據分析平臺研發者雷思源坦言,在校大學生時間、精力有限,研發占用大量時間,將產品推向市場會耗費更多精力。
科技創新、創業是不是大學生的主業?如何解決大學生科技創新在時間和經濟成本上的重重壓力?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張愛林認為,高校應該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更好的教學科研資源。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夏強表示,舉辦推介會的目的,就是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之間打開一個通道,建設一種常態化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讓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形成體系,進而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