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河南一名在讀大學生葛偉(化名)向新京報報料,稱其于去年11月份向113所高校寄出掛號信申請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信息,但截至目前只有44所高校給出回復,已回復公開或通過網站公開其“三公”經費的高校只有30所。
寄掛號信給高校申請公開“三公”
依據2006年國務院出臺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公民可以申請政府部門公開其財務情況。該條例明確規定,教育、衛生等機構也適用條例。2014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公布《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的通知》,明確高校應主動公開包括財務資產、收費信息等10大類50項信息。
“‘三公’經費是財務信息的重要一部分,理應在主動公開之列。”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葛偉一直關注高校財務信息公開。他對新京報記者稱,去年11月14日,他在長期關心高校“三公”公益人士雷闖的幫助指導下,按照國務院《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填寫了“申請公開‘三公’經費表”,并附上自己的身份證復印件,給全國113所高校寄出了掛號信。
坐火車到京獲得首師大“三公”信息
“通過電話或EMS回復我的有44所高校,但公開‘三公’信息的高校,只有30所。”葛偉告訴記者,首都師范大學信息公開辦公室打電話告訴他,身份證復印件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需要來學校確認身份后方可公開。
于是,他從河南坐火車到北京,到首都師范大學確認后,獲得了對方公開的“三公”信息。
■ 焦點
南方醫科大三項支出均為零
葛偉將回復并公開了“三公”信息的30所高校做了一個排行,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三公”經費支出889.06萬元,位列30所高校第一。福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緊隨其后,金額均破800萬元。
同時,他告訴記者,南方醫科大學告知他已經在其網站公開了“三公”信息,但“三公”經費的支出是0。
“我們很難理解,一所學校一年都沒有公務接待和公車運行費用。”葛偉告訴記者。
記者隨即登錄了南方醫科大學的信息公開網頁,在該校2014年9月16日公開的“三公經費”信息中,第4項附件是《2013年學校決算及“三公經費”匯總表》。記者下載了該表格,三項“三公”經費的支出都是0。記者多次撥打南方醫科大學校長辦公室、信息公開辦公室的電話,均無人接聽。
20所高校公務接待占大頭
“三公”經費三項支出為因公出國(境)費用、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公布“三公”經費的30個學校中,有20個學校公務接待費支出占比超過其他兩項支出。其中,南京大學的公務接待費用占比最高,達76.5%。
從公務接待費金額看,武漢理工以597.13萬元,華中科大以505.24萬元,華東理工以464.54萬元位居前三。
從因公出國(境)費用金額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527.11萬元、北大以294.02萬元、華東理工以246.92萬元位居前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因公出國(境)費用在三公經費中占比達65.5%。
從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用金額看,山東大學以287.72萬元、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以280.91萬元、福州大學以254.32萬元位居前三。
■ 追問
“三公”公開為何不積極?
對于高校信息公開和高校“三公”經費公開一事,熊丙奇認為,目前相關規定已經要求高校將自己的“三公”信息主動公開,但執行的情況并不樂觀。
熊丙奇說,目前高校“三公”信息公開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個是主動公開的很少;第二個是即便公開,也沒有詳細公開,具體哪一筆錢用在哪,并不清晰;第三個問題,缺乏獨立的審計監督機構對高校的“三公”信息進行監督,部分高校公布信息真實性有待進一步核實。
“比如南方醫科大學,一年的‘三公’經費為0,這很令人好奇。”熊丙奇表示,目前推動高校信息公開首先要明確問責。“只強調行政問責,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不逼著高校公開,高校基本就不公開。我們呼吁高校嚴格執行公開條例,相關部門嚴格執法檢查,完善問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