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3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韋瑋 實習生王秋芳攝影報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事關百姓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地區是否可持續科學發展的智力支撐。因此,教育問題一直是市兩會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關注的熱點問題,每年都有多個委員提案和代表議案聚焦我市教育領域。3日,海口網邀請到民盟海口市委主委、市教育局局長厲春,就我市教育熱點問題進行解答。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拉近城鄉辦學差距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力推的一項教育民生項目,根據省政府與市政府簽訂的教育備忘錄,海口市四個區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那么,我市目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整體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厲春介紹到,我市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市教育局根據教育部部署,于2013年啟動的。自啟動以來,龍華區先是通過了省級標準化學校達標驗收,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了國家的評估認定,率先成為我市第一個實現義務教育國家級評估的區。2014年年底,美蘭區也順利通過了國家的評估認定。今年,市教育局將加大對瓊山區教育的投資力度,在規范學校標準化上加快速度,于今年年底完成國家的評估認定。按時間節點,2016年,市教育局也將完成對秀英區省和國家的評估認定。
厲春表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義在于,學校辦學的規范以及在辦學條件(包括校園文化和學校硬件建設)上,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辦學條件差距。也正是由于這方面的變化,更多的中小學生才能享受到均衡教育帶來的實惠,“比如龍華區和美蘭區在通過國家標準化評估認定后,鄉鎮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改善,就出現了學生‘回流’的現象”。
厲春認為,真正要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必須加強對“薄弱學校”干部隊伍和師資隊伍的管理,這樣才能實現市教育局提出的“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的口號,方便適齡兒童就近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