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7日起,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陸續發布了2015年全國試點高校的自主招生簡章。
2015年被稱為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改革元年,按照新的時間表,自主招生試點高校要在2月底前公布招生簡章。截至記者21時發稿,在90所試點高校中(全國招生的77所、本省招生的13所),還有5所高校的招生簡章無法在該平臺上查到。這5所高校分別是北大、清華、復旦、北航和上海交大。
查看已經發布的招生簡章可以發現,大部分高校的招生簡章嚴格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簡章中規中矩,沒有太多的新意。不過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一些新的變化。
首先,不少高校的招生條件更加細化,可操作性強了。
比如,中國傳媒大學2014年的招生條件為三條粗線條的規定,而2015年則細化為四大項七小項,七個小項中還包含更細的多個具體細則。
再比如西安交通大學2014年的招生簡章對招生對象的要求描述很簡單:學習成績優異、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高中畢業生。該校今年的招生簡章中則對“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高中理科優秀畢業生”,細化為“高中階段獲得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競賽的省級三等獎及以上獲獎者”;“高中階段數學、物理或化學單科成績特別優秀,單科平均排名在全年級前5%的考生(需提供該科目歷次考試的成績單及排名)”;“創新潛質突出者(需有論文、報告、專家評價等證明材料支撐)”等4條,要求“滿足條件之一者可報考”。
從去年起,教育部發布多項改革措施,使得我國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改革的趨勢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更加公平、公正和規范,一是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選拔出那些學有所長或學有特長的學生,自主招生政策無疑是為了選拔那些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長的學生。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保送生、特長生制度的規范和高考加分項目的進一步減少,高校自主招生的選拔被賦予了更多的涵義,過去的一些保送生、特長生很有可能會更多地進入自主招生的通道。從今年各試點高校更為細化的招生條件來看,細化的內容更有利于招到真正學有特長的學生,同時操作性和規范性也增強了。
其次,在招生條件細化的同時,各試點高校的門檻似乎也更高,比如東南大學,該校2014年的招生簡章在招生條件中規定“在高中階段獲得全國奧賽省級賽區數學、物理、化學競賽二等獎(含)以上的理科考生”,2015年該校的招生簡章依照專業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無論在建筑類、土木交通類、信息科技類還是生物工程類,都要求學生獲得相關學科“全國奧林匹克競賽省級賽區競賽一等獎(含)以上。”從“二等獎”到“一等獎”,這個門檻無疑是更高了。
在提高門檻的同時,各學校對錄取的人數也進行了更加嚴格的限制。記者查閱了已公布招生簡章的幾十所試點高校發現,絕大多數學校都在招生簡章中明確表明“自主招生計劃不超過本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還有一些學校對招生數量進行了更加明確的規定,中國礦業大學今年普通本科招生計劃為6300人,自主招生計劃則控制在150人左右。北京科技大學在簡章中表示,錄取人數“不超過我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入選人數不超過自主選拔錄取計劃的2倍。”中國政法大學則表示2015年自主招生總錄取計劃不超過100人,“入選人數控制在200人以內,擇優選拔,寧缺毋濫”。
再有,跟往年相比,自主招生的推薦方式更加個性化了。比如北京理工大學和云南大學在今年的自主招生簡章中都要求學生手寫一份不少于1000字自薦書。跟往年相比,今年的推薦方式更加靈活了。比如武漢大學,在強調學生自行推薦外,還特別標明,“所在中學(單位)或原畢業中學、相關社會團體或相關領域專家可實名向我校提供推薦材料,作為資格審核時的參考。”之前,一些中學校長認為新的自主招生制度將不再有校長推薦,武漢大學負責招生的相關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校長仍然可以推薦。學生的畢業中學、學籍中學、社會團體和專家個人均可提供實名的推薦材料,校長當然也可以”。
招生簡章公布,意味著自主招生開始進入實操階段。按照時間表,馬上到來的3月,學生將提交申請材料,4月,學校將進行審核。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自主招生的考核時間統一挪到了“高考之后、出分之前”的6月10日~22日,在不到兩周的時間里,所有高校要完成測試,時間顯然比較緊張。6月13日、14日是高考后的第一個周末,記者查看了已經公布了招生簡章的北京試點高校,幾乎所有學校的測試時間都安排在了這兩天。業內專家表示,這種測試時間的“撞車”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考生的選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