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安慶師范學院,一名考研(課程)女生在圖書館的存儲柜取放資料。圖書館里數百個存儲柜,上面被歷年來的考研學子寫滿了“考研已占”等字樣。CFP供圖(資料圖片)
近20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不斷增加,除2008年因金融危機等因素造成報名人數下降外,報名人數逐年遞增10~15萬人。不過,從2014年開始,報名人數出現下滑,多年來的考研熱開始降溫。
與報名人數下降形成對比的是,我國研究生招生總規模從2005年的367184人,擴大到2014年的631020人,十年間,我國研究生招生總規模增長近72%。
從近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報名人數與招生規模曲線圖可看出,報名人數從2014年開始減少,而招生規模在每年不斷擴大。未來,碩士研究生招生報名人數下降、招生規模上升的“剪刀差”會愈發明顯。
從上圖可以看出,我國每年碩士學位授予數遠低于美國每年碩士學位授予數,不過,我國每年碩士學位授予數的增幅遠高于美國授予學位的增幅。
遼寧省201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多年未見的生源嚴重短缺情況。全省50個招生單位招生總規模30594人,錄取28335人,缺額2259人,其中省屬34個招生單位招生規模為21404人,錄取19325人,缺額2079人,超過1/10。
河北省201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也首次出現了完不成招生計劃的情況。2014年全省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為14073人(不含軍隊院校),最終錄取13843人(不含軍隊院校),共缺額230人,計劃完成率為98.4%。
最近,2015年研究生考試正進入調劑和復試階段,許多高校通過微博、微信紛紛發布了自己的研招調劑缺額信息。
就在這個緊鑼密鼓的面試招生階段,許多過了國家線卻未能考上目標院校的考生卻放棄了調劑機會,不少招生單位遭遇尷尬。
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在東北某省,去年一半的上線考生聚集在一所985高校,另外幾十所學校只能去瓜分最后剩下的名額。
陳志文曾問過北京師范大學一個畢業生:“為什么不考慮調劑?”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干脆:我是985的學生,為什么要去一個211高校?
“相當一部分上線的考生,寧愿不上,也不愿意被調劑到非志愿學校與專業?!标愔疚恼f。
“向名校聚集”學生基本不會逆向而行
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試中,中國傳媒大學學生陳琪(化名)的總分比一區(包括北京、上海等21省市)國家線高出8分,有希望進入本??佳袕驮嚒1M管如此,他心里卻早已做好打算,即使未能如愿,也不會接受調劑。
同樣“不愿將就”的,還有來自湖南女子學院的周欣(化名)。當意識到自己考上一區學校的可能性不大時,她便決定放棄調劑開始找工作。因為“自己的本科院校名氣不大,考研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歷進名?!保m然“母親偏向于讓我調劑到二區(包括內蒙古、廣西等10省區),讀個研究生學歷,但我認為一般的普通二本院校與我要報考的上海985高校差距太大?!?/p>
與陳琪和周欣一樣,很多選擇棄調劑而逃的考研黨之所以會如此堅定,大多因為內心的“名?!鼻榻Y。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研招辦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考研中“向名校聚集”的現象越來越明顯,985高校學生只考更好的985高校,211高校學生只考985高校,非211高校學生報考985、211院校,“學生基本不會選擇逆向而行”。
中國教育在線《201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曾對影響考生選擇學校及專業的因素進行調查。數據表明,學校知名度成為學生選擇的最主要因素,占比27%。其次是獎助學金待遇19%、學校地理位置16%、報考難度及錄取比例14%。
這也得到麥可思的佐證。麥可思對2013屆、2014屆畢業生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4屆本科畢業生讀研動機中,有40%的學生考慮“學校牌子”,而這一比例在2013屆本科畢業生群體中為35%。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學校牌子”這個因素所占比例在上升,其余因素如“就業難”、“改變專業”等所占比例均保持穩定。真正為學術讀研的學生連續兩年都只有22%。
“所以,會有部分考碩的人拒絕被調劑到其他大學?!丙溈伤紝<彝醪畱c說。
史無前例:有學校三輪調劑面試也沒有招滿
一所高校的研招辦老師告訴陳志文,在該校2014年的招生中,學校先后搞了三輪調劑面試,最后也沒有招滿,“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這位老師向陳志文表示:“屈辱,從來沒有過的屈辱!最后人家說去了一個211學校,我們怎么辦?最后只能放了。”
《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去年全國多個省份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未完成招生計劃的情況,部分高校普遍感到可以調劑復試的合格生源偏少,生源質量下滑,錄取工作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
報告顯示:遼寧省出現多年未見的生源嚴重短缺情況,全省50個招生單位缺額2259人;河南省首次出現完不成招生計劃的情況,缺額230人。
不僅如此,地方院校的缺額最為嚴重,甚至超過招生計劃的10%。據陳志文了解,在廣東,個別地方院校的招生計劃只完成了1/3,創下歷史紀錄,“研究生也招不到,讓許多校領導意外、感慨、驚訝”。
還有更多的“考研黨”早在考研開考時便選擇了放棄。據報道,在遼寧省今年考研的教室里,空位比比皆是,每考一科空位都在增加。統計顯示,100名考生中,有13人棄考。
來自遼寧省招考辦今年1月6日的數據,2015年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應考人數為62855人,實際參加考試54527人,有8328人“棄考”。
“如果說報名向名校聚集還正常的話,但大量上了國家線的考生毅然決然地放棄調劑的機會,也就是徹底放棄讀研究生的機會,給我們、給高校、給高等教育帶來了一個尖銳而深刻的反省,為什么?”陳志文說。
學歷貶值,用人單位更重出身提升學歷收入也沒明顯優勢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看來:“這是我們原來片面追求高學歷、學歷達標帶來的后果。”
陳志文認為,伴隨著1999年的高校大擴招和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適齡人口迅速下降,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幾乎創下世界紀錄的增長速度,迅速從精英模式,進入大眾化,進而逼近普及化。
“大學生越來越多,當人人都大學畢業時,大學生就開始貶值?!彼f。于是,用人單位開始看學歷:本科比專科值錢,研究生比本科好就業。如今,當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越來越多時,用人單位就更注重出身了。
王伯慶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學校牌子和學歷——研究生尤其是好學校的研究生——對用人單位是個名片:在不了解求職者的情況下,錄取好學校的研究生,遇到好用的人可能性就會大一點,“用人單位在不了解一個求職者的情況下,實際上是投資,就像做風投的時候,可能失敗,但愿意投資到成功可能較高的項目上”。
在陳志文看來,用人單位不可能花很大的精力去仔細、專業地甄別每一個學生。于是,從入口、出身看,至少是最簡單、理想的選擇,對于多數人的判斷還是準確的。
于是,在招聘中提出985、211高校畢業生這條線的用人單位比比皆是。陳志文說,不僅是就業,各學校招收研究生、招聘老師,也紛紛提出了出身的要求,所謂清查三代。
而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則擺在學生們面前:機會成本。程方平舉例說,今年大學畢業,如果再上2~3年研究生后,很多機會就沒有了。
3年前,就讀于北京某211高校的王鳴(化名)在考研中發揮失常,未能考上理想的985高校。選擇放棄調劑直接工作的他現在更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我室友選擇了調劑到另外一所同是211的高校讀研究生,現在畢業了連工作都找不到,這有什么意思?”
程方平說,我們國家高學歷人才消費已經走過了近20年,很多用人單位都認為,“大專生比大學生強,大學生比研究生強”。
有用人單位曾告訴程方平,原來單位還招研究生,現在發現研究生在一線并不像本科生那樣踏實,不像大專生那樣進入角色快。
麥可思數據調查顯示,2010屆本科畢業生3年后學歷為碩士的人群月收入為5792元,學歷仍然為本科的人群月收入為5983元。分析認為,剛畢業的碩士不比沒讀研一直在工作的同屆本科生的收入高。但是,有質量的碩士教育可能在更長的歲月中才能取得經濟回報。
寧愿不上也不愿調劑是對高等教育的另一種評估
《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分析,持續二十余年的考研熱,出現轉折性變化:包括赴美讀研的人數在內,研究生報名人數持續下降,高校研究生招生出現生源危機?!秷蟾妗窋祿@示,研究生培養質量持續下滑是生源危機的主要原因。
“高校大擴招,讓中國教育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短短10余年,高等教育就從一個精英教育階段發展到大眾教育階段?!迸c此同時,陳志文認為,沒有嚴格質量控制的高等教育,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問題。
《報告》提到,我國的研究生教育泡沫已經出現,我國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擴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內),但近年來借研究生培養結構調整,一些高校還在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輕視培養質量,研究生教育質量下降。
陳志文認為,政府三令五申,提出嚴控質量的種種措施,一時都難以快速奏效。當高等教育由買家轉入賣家之后,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老百姓開始用自己的選擇來對高校質量進行反制了:你本科、研究生又怎么樣?給我帶不來價值,帶不來體面的工作,我為什么要上?
“20年前我們就報道美國博士失業。那時,中國還沒有進入到“唯高學歷”的狀態。前車之鑒已經看到,可等到那時我們依然瘋狂、不理智?!背谭狡秸f。
在陳志文看來,自己樂見這種寧愿不上也不愿調劑的現象,樂見這種講究出身的學生:“畢竟,這是對高校質量的另外一種直接的評價!”
“等學生少了,學校就會選擇,這會促進改革?!背谭狡脚e例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育學院非常有名氣,可眼看著就辦不下了??蓻]想到,哈佛的教育學院辦得又非?;钴S?!斑@會促進專業、研究生培養改變方式,在極端危機下有一個新的改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