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岡中學曾被譽為高中教育“神話”,高升學率、高獲獎率給這座位于鄂東大別山區的城市帶來無盡的榮耀。上世紀90年代,黃岡中學老校區150畝的校園成為熱門旅游景點,無數人前來取經。但隨著高考改革、新課標改革,奧賽與高考脫鉤、高考試卷分省命題等政策的相繼出臺,黃岡中學的優勢漸失。(4月6日長江商報)
黃岡中學曾是幾代人心目中的神話,一是因其在高考中取得的種種優異成績,二是在各種奧數競賽上的遙遙領先。然而據統計,自1999年以后,黃岡中學雖然在高考中成績依舊不錯,卻再也未出過高考狀元;2007年后,也再未在國際奧賽上拿過獎。有人說,黃岡神話消失了,黃岡中學也走下了神壇。但在筆者看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據記者調查,高考制度恢復不久,黃岡中學在全地區擇優選拔了23名學生組成尖子班,結果高考成績讓人驚詫。可以看到,集合優質生源,是黃岡神話的基礎,黃岡神話的瓦解也是從這里開始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了多樣的選擇。根據調查,參加高考的學生數量近兩年處于下降的趨勢。出國、職業教育……如今的孩子不必像30年前 “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那樣華山一條路往死里讀。另外,優質師資力量也很難像當年那樣集中。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中學教育資源由集中走向均衡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打破學校壁壘在區域間流動交流。
由此可見,造就黃岡神話,靠的是集中———壟斷優質生源和師資;以及學生苦讀———黃岡中學學生“頭懸梁錐刺骨”的精神不必筆者贅述。但試問,這樣的神話對國家、學生真的好嗎?素質教育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社會需要年輕人具備綜合能力。筆者樂見選擇的多樣,資源的流動。希望每一所中學都能造就人才,黃岡中學走下神壇未必不是好事。(林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