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今年36歲的余婷,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2007年,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她進入海口市金盤實驗學校擔任數學教師,現任學校初中數學組組長,因其做事嚴謹、雷厲風行,學生們給她起了一個親切昵稱——“余哥”。

    農村校醫陷職業尷尬:當不了老師做不了醫生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5-04-10 14:59

    焦海洋 繪

    崗位待遇低、職務晉升難、工作條件差,大多數校醫專業學生一畢業就改行,就算入了本行也無“技”可施——

    編者按

    這是關于兩個校醫專業畢業生的真實故事,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一位被迫轉行,一位在奮斗多年之后被迫做兼職校醫。兩位主人公的遭遇在農村學校非常普遍,折射出當前奮戰在農村中小學校醫療衛生工作一線的農村校醫的尷尬。校醫特別是農村校醫數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后續發展缺乏保障等,嚴重制約了基層學校衛生事業的發展,給學生的生命健康埋下了隱患。

    ■本報記者 禹躍昆 李小偉

    王光彪與張文,是同一所省屬中專衛生學校1997級、1999級校醫專業的學生。師兄弟兩人雖不同年級,但畢業后他們卻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回到農村學校擔任校醫。張文去了江蘇省淮安市的一所農村小學,王光彪則去了江蘇省徐州市的一所農村中學。

    同樣的選擇,卻遭遇了不同的經歷。

    “與我有聯系的有9名同學全部轉行做老師了”

    2001年10月,當懷揣為農村學生健康保駕護航夢想的張文,來到鄉鎮中心小學報到時發現,全校有800多名學生,但沒有任何懂醫療衛生知識的專業人員,“硬件也很差,只有幾排磚瓦平房,根本沒有醫務室”。

    即便是這樣,張文已經很欣慰了。因為最起碼有學校接收了他,他的同班同學中有三分之一因為沒有學校接收校醫這個專業而直接改了行,或打工,或創業。

    然而見面后,校長對張文說的第一句話是:“校醫在我們這里沒有用,我們接收你,是因為我們這里實在是缺音體美老師,你就去做體育老師吧。”

    就這樣,從2001年至今,張文先后做過體育老師、音樂老師、語文老師、數學老師,唯獨沒碰過本行。

    張文告訴記者,與淮安市相鄰的鹽都縣衛生防疫站,曾對全縣20個農村鄉鎮的345所小學衛生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345所農村小學中,擁有專職健康教育教師的只有5所,比例為1.45%。

    而1990年國務院頒布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中就要求:“學校必須按照學生人數的600∶1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學生人數不足600人的學校可以配備保健教師”。

    從目前所能查詢到的最新的全國校醫情況調查,是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與教育部體衛藝司于2007年8月所做的“我國中小學校專職校醫配備現狀”,該調查結果發表于2014年11月的《中國學校衛生》雜志。

    該調查選取了我國東中西8個省份的7753所中小學,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專職校醫配備率東、中、西部分別為24.95%、4.22%、3.83%;城市與農村學校的專職校醫配備率分別為46.51%與3.90%。

    “從校醫專業畢業后,與我有聯系的有9名同學,據我所知,他們已經全部轉行做任課老師了。”張文對記者說。

    “實際上,校醫非常重要。校醫在維護師生的身心健康方面承擔著重要職責,是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校醫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監督管理校園衛生安全、對校內人員出現的常見較輕疾病進行診治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沒有校醫而致使學生延誤救治的事故屢見不鮮。”

    張文舉例說,在東莞市一所小學的體育課上,一位12歲的女學生在跳皮筋時,因心源性休克引發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再也沒有醒過來。事后,校方承認校內沒有校醫。“如果有校醫在場,女孩花季的生命或許就能延續”。

    “醫療設備只有聽診器和溫度計”

    在一所三級甲等醫院實習了一年后,2003年9月,王光彪畢業后分配去了徐州的一所農村初中,“當時大約有1000多名學生,但沒有任何懂醫療衛生知識的專業人員、更不用提醫務室了”。

    在得知王光彪學的是校醫專業時,校長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校醫專業?我從來沒聽說過!”此后,王光彪被校長當作一名雜工使用,他先后做過打字員、發過報紙、檢查過衛生、做過心理輔導。他第一個月的工資是510元,跟學校后勤人員一樣的收入,屬于學校里最低的待遇。

    性格倔強的王光彪覺得,把自己的校醫專業丟掉了太可惜,于是向校長申請成立學校醫務室。“辦公室倒是可以給你提供一間,但學校經費緊張,沒有任何衛生經費給你。”校長對他說。

    王光彪并沒有遲疑,決定自掏腰包建設醫務室。“當時條件很艱難,醫療設備只有聽診器和溫度計。”王光彪說。

    而《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則規定寄宿制學校必須設立衛生室,衛生室建筑面積應大于40平方米。衛生室應具備以下基本設備:視力表燈箱、杠桿式體重秤、身高坐高計、課桌椅測量尺、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急救箱、壓舌板、診察床、診察桌、診察凳、注射器、敷料缸、方盤、鑷子、止血帶、藥品柜、污物桶、紫外線燈、高壓滅菌鍋等。

    硬件上不行,王光彪只能從別的方面想辦法。他就常到鎮健康教育所、防疫站等部門去交流、請教,尤其是在艾滋病日、愛耳日等與健康相關的主題日里,他還要來許多宣傳資料,發給學生普及衛生保健知識。

    “很多畢業多年的學生,一直到現在都還留著那些宣傳品。”王光彪說,這些學生每次回來都說,老師當時教的衛生知識,受用終身。

    “至于藥物,我們更不敢買了,因為經常放過了期。”王光彪說,曾經看到過一篇報道,說上海市藥監局稽查大隊在檢查一所學校醫務室時發現了1962年生產的過期藥品。“直轄市尚且如此,更何況遠離城市的農村學校呢?”

    對于一所從來沒有醫務室的學校而言,王光彪的舉動引起了校長的擔憂。校長專門來到醫務室對王光彪說:“你可以建醫務室,但如果出了事故,是你個人行為,一切與學校無關!”

    沒有校長的支持,醫務室的維持更是岌岌可危。“流行病來了,校醫沖在最前線;流行病過后,校醫往往被丟在一邊。”王光彪說。

    “這么多年感覺自己一直在不務正業”

    在改行做起教學老師后,張文通過自學考取了師范學院的大專學歷,后來又參加了專升本考試,現在在讀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師資格證書他也早已拿到了,張文已經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任課教師了。“現在一個月的工資差不多2100元,在學校屬于中等偏上吧。”張文說。

    而王光彪則選擇了參加全國醫師資格考試。他聽校友說,校醫需要參加全國醫師資格考試,先考助理醫師,接著考醫師資格才可以從事診療工作。

    結果,到衛生局報名,得到的答復是:你學校的醫務室沒有備案,你現在是非法行醫,我們隨時可以去查封。

    聽后,王光彪懵了,此時才意識到自己真實的處境。王光彪只能選擇“曲線”報考了。他找到一個校友所在的鎮中學醫務室,這個是經衛生局批準成立的,才取得報考資格。

    “對于勤雜工式的校醫,多年脫離臨床一線,加之考試要求的內容比較全面和細致,平時又很難有時間復習,難度很大。”最終王光彪沒能通過考試。

    性格有些“倔”的王光彪,和他的校友創建了公益校醫網站——中國校醫網。談起創建的初衷,王光彪說:“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農村校醫是‘孤兒’,我想為我們這些‘孤兒’創建一個家!”

    從創建網站至今,傾聽基層校醫的心聲成為王光彪必做的功課。“校醫歸口教育和衛生兩個部門管理,權責不清,職責不明”、“現行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是1990年頒布實施的,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學校衛生工作的需要”、“校醫工作時是全科醫生、是教師、是心理咨詢師、是營養師,但是評職稱、論待遇的時候要沾哪一邊都不容易”,在中國校醫網上,很多農村校醫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面對此,王光彪覺得心里很沉重,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帖安慰。有的校醫情緒非常低落時,他會跟主動聯系,打個電話安慰鼓勵一下。

    2006年,王光彪所在的小學被撤并,他被分流到鎮中學。“當時鎮中學校長告訴我,你沒有教師資格證,可能要面臨失業。”王光彪說,“這么多年感覺自己一直在不務正業。”

    為了能堅守自己的學校衛生夢想,王光彪無奈地選擇了在教師資格考試和醫師資格考試之間來回奔波。最終,王光彪做起了一名生物課老師。“這也是和校醫最接近的科目了,校醫只能作為兼職了。”

    “評職稱的過程,更為艱難,就是在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之間被踢來踢去。”王光彪告訴記者,跑了這么多年,始終也沒弄明白關于校醫評職稱的政策是怎么回事,自己到底是老師還是醫生?

    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還沒有中小學校醫職業準入的具體標準,各衛生和師范院校也很少設立校醫專業。因此,建議成立全國性學校醫師專業協會,制定學校醫師或學校衛生專業人員技術職稱評定標準;盡快制定中小學校醫職業準入標準。

    王光彪和張文的母校,最近停辦了校醫專業,原因是就業形勢慘淡。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 [編輯:馮丹霞] 

    網友回帖

    海口秀英區將新增3所學校 今年底完成項目前期工作
    今年海口中小學新生入戶調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職(專科)批平行志愿投檔分數線出爐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2018屆音樂表演班的11名大學生用17種語言翻唱的歌曲《帶你去旅行》。
      對于高三的同學們來說,距離2018年高考僅剩1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