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2月16日訊(記者杜潤濤)一幅幅作品表達著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首首歌曲展示著學生朝氣蓬勃的青春……美育通過藝術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育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現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藝術形象中的先進人物不斷感染著受教育者,進而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促進學校德育、智育、體育等。
“第二課堂”推動美育
1月29日下午2時10分左右,海口市第九小學的小吳同學早早來到位于二樓的美術室,在準備畫紙和顏料,臉上充滿著期待,原來這是市九小校本課程時間。“我特喜歡周五,因為整個下午不上文化課,可以選擇畫畫,畫喜歡的花草,每當完成一幅畫,我特高興,好畫可以在年級欄或學校美術作品欄展出,有時可以參加比賽,多好。”從小吳的話語中看出對這門課程的期待。
走進市九小,隨處可見學生的美術作品,學校是如何實現美育教育功能和效果?市九小每周五下午開設的“第二課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市九小副校長陳傳榮表示,學校從課程設置上入手,有美術課、美術鑒賞、書法課、電腦繪畫等多項課程,結合生活實際,每周五下午開設“第二課堂”讓學生去體驗、感悟生活,并親手描摹自己心目中的社會,這個展示平臺吸引了許多學生參與進來。對于學生的作品,學校還會匯編成輯,通過對比,讓學生不斷進步。
讓學生充滿生活感
在“2014年全國中小學美術課現場觀摩培訓活動”上,海口市第一中學初中部的王莉老師執教的美術課《生活中的標志》作為我省唯一入選課程進行了全國性現場展示,并獲得中學組一等獎的好成績,展示了我省美術教師在全國性美術教學評比活動中的風采。
如何把課程上好,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王莉老師在《生活中的標志》一課中,巧妙地結合當地人文素材作為本課的導入,這種特有的地方文化很好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并有效應用了現代化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與學得到了很好的配合。
海口市第一中學初三(13)班的陳藝哲同學說:“我很喜歡上美術課,小時候畫打仗、畫孫悟空、畫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長大了我開始畫素描、畫色彩靜物、寫生人物、搞創作。美術課除了提升我的繪畫知識,還提高了我的審美眼界,對德智體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