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學位壓力,海口“十二五”教育投入129億
非戶籍學生連續三年超三成
本報6月26日訊(記者吳思敏)目前,中小學招生工作已完成實地核查工作,大量非海口戶籍的外來學生涌入我市,不少學校都表示學位緊缺。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市已投入129億元用于新建和改擴建學校等學校建設工作,但還是跟不上非海口戶籍學生的增長速度。今年的新生報名將繼續堅持“戶籍優先”原則,同時采取切實措施增加學位供給,緩解學位緊缺之困。
非海口戶籍學生年年超三成
隨著海口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外來海口城區務工或居住的人員和農村鎮學生為追求優質教育,不斷涌入城區,非海口戶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據了解,2014年,海口市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隨遷人員子女有83685人,非海口戶籍學生數約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32.5%,2015年和2016年分別占總數的33.3%和33.64%。非本地戶籍學生的增加,給招生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壓力,最近的2015年和2016年的報名人數就超出計劃4608人和5252人。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每年海口市新增的常住人口數約4萬人,按入學比例來計算,需每年新增10個一年級班級,以滿足新增本地戶籍學生的入學需求。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海口切實堅持“兩個為主”(“以流入地為主”和“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對招生工作明確要求‘戶籍優先’。在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縣級人民政府必須要保障本縣戶籍的適齡兒童接受并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因此海口市實行‘戶籍優先’是合法合理的。”該負責人說。
年均投入25.8億促教育發展
為化解學位緊缺難題,讓更多的孩子有學可上,海口市對教育的投入穩步增長。“十二五”期間,海口每年教育總投入約占全市公共財政支出的17%,中小學教育經費累計投入129億元,年均投入約25.8億元,用于新建、改擴建西湖學校、五源河學校、美苑校園等九所學校,增加學位19190個,同時進行300多個校安工程,培訓教師共360多場次,中小學教師每人每年接受培訓3次以上等加強學校硬件設施和軟實力提升工作,。
在加大新建和改擴建學校步伐的同時,為緩減招生擴大后帶來的師資不足問題,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積極主動作為,多措并舉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自2011年以來,海口連續6年招聘了免費師范畢業生203名,并有意識地將其傾斜補充到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促進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同時,海口積極組織有空余編制且緊缺師資的學校開展自主招聘,如為新建的海口市港灣小學在市內選調了10名在編教師,及時滿足學校規模擴大后所需的師資力量。各區也每年保持持續穩定的招聘節奏,如今年龍華區教育局就招聘了小學教師50名,市教育局也將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學科教師110名。
“10+2”項目緩減城區學位壓力
近年來,雖然海口市已經盡可能地新建、改擴建學校,但學位的供給速度始終跟不上學位的需求速度,這種學位供需矛盾成為新常態。為滿足老百姓正常的上學期盼,目前,海口正緊張地進行著“10+2”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24800萬元,總建設面積約72000平方米,通過改擴建瓊山區第五小學、瓊山區第二小學(紅星校區)、瓊山區第一小學、瓊山區第九小學、海瑞學校、市第三十一小學、靈山中心小學、海景中學、市第九中學分校、市第二十八小學等10個學校,和新建2個由海航集團建設的民辦學校,以增加更多學位,緩解緊張壓力。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海口正切實做好棚改項目中教育設施配建工作,經過認真摸底、科學規劃,確保棚改區教育設施按規定配建到位。為避免“紙上規劃”現象,海口設定三條規劃基本原則:“拆一補一、一大于一”、“原規劃中有學校建設內容但尚未落地的,要按規劃執行”、“原規劃中沒有學校建設內容,但棚改后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要按相關標準配建學校”。 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的紅城湖、新瓊、濱江新城二期、白沙坊一期、紅城湖延長線、下洋瓦灶等六個棚改項目中,棚改策劃方案均充分吸收了教育部門的意見,按照國家標準配建學校,解決棚改區學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