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12月20日訊(記者劉驕驕)校園欺凌并非偶發事件,記者走訪了解到,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呈現出參與人群低齡化、互聯網炒作化、女生屢成“主角”等新特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 小學生戲弄同學
??? “三年級孩子本是天真爛漫、學會分享懂得珍惜的年紀。但在海口市二十五小海府校區卻有這樣一名孩子,常戲弄同學甚至對同班同學施暴,做著與其年齡不相符的事。”許女士告訴記者,“兒子小符平時很聽話,在學校表現不錯,不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也很少接觸該學生,但還是被欺負了,甚至被打‘小雞雞’。”
??? 記者了解到,像小符這樣被該學生欺負的并不是一人,班級里很多孩子被欺負過,打“小雞雞”已成為該學生的慣用招數。為此,很多家長在群里向老師告狀,希望得到解決辦法。
??? 爭風吃醋變“打手”
????長期以來,女學生給人的印象是可愛的、乖乖的,然而近年來女生參與校園欺凌的案例卻越來越多,讓人大跌眼鏡。海口一中的小寒同學曾親眼目睹女生參與的欺凌事件。
??? 小寒告訴記者,她放學的時候看見一群穿校服的女生圍著一名女生要東西,還打耳光,且不讓她圍觀,否則連她一起打。小寒說,當時那些人可兇了,無所畏懼,恐怕連老師都不怕,“她們打架可能是因為爭風吃醋,因為身邊經常有類似事件發生。”
??? 心理健康教育待加強
??? 海口一中符綿學老師認為,“孩子出現欺凌他人行為,與家庭和學校緊密相關,家庭結構失能和教育走偏都會導致該行為出現。”
??? 針對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出現的低齡化、網絡化、女性化等問題,符綿學老師表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該及時捕捉孩子情緒的變化。女生成熟較早,心理變化較大,青春期現象比較突出,老師應當適當引導,學校也應注重法治宣傳教育,更多地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及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