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期間,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刷遍朋友圈,火爆全國。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也被稱為“綜藝節目一股清流”。
□本報記者 劉驕驕
??? 重溫經典 提高道德情操
??? 一個節目讓唐詩宋詞火了,在熒屏滿是明星秀的情形下,這無疑是一場清風,使人賞心悅目。記者調查了解,在春節期間觀看此節目的人真是包含了各階層、各種年齡段,阿璇是一名外企工作的白領,也是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她告訴記者:“我從年初五就開始看一直追到結束,起初也是偶然機會看到的,誰知道看了之后就不想換臺了,像著了魔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慢慢的全家和她一起準點守在電視前,就連6歲的女兒也學著節目背起唐詩來。”阿璇說:“中華詩詞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每看到賽場上的選手答題時,我都心潮澎湃,感嘆古詩詞的魅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造就了璀璨奪目的優秀文化,唐詩宋詞更是中華民族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于父母來說,這些經典詩詞讓他們回顧過往,憧憬歲月;對于6歲的女兒來說,從小讓孩子接觸詩詞,有助于啟迪智慧、滋養心靈、陶冶情操。”
??? 誦讀經典 傳遞情感深度
???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流淌著的詩意,傳遞的情感,燃起了多少人生活的向往,詩詞的韻味真是博大精深。時至今日,朗誦這些詩詞,仍給人們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和昂揚向上的正能量。
??? “詩詞固然魅力無窮,但是更吸引我的是參賽的選手,是他們傳遞出的文化深度和情感溫度,”海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李老師說,“參賽選手從博士學霸再到小學生甚至是大山農民,每個人學習詩詞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記憶最深刻是是一名叫云的村婦,是她面對自己重病和艱難治病經歷的樂觀從容,是她哭著給同時重病弟弟讀詩時的安靜清涼。聽到她用沙啞的聲音讀詩時,我不禁地熱淚盈眶,那種聲音直擊心靈,我哭的不是她的悲情和苦難,而是她咬緊牙關的靈魂,咬牙活著的堅韌。”
??? 傳承經典 我們在行動
??? 詩詞大會的火爆開播,比賽臺上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一個個滿腹詩書,才華橫溢。由此可見,中國的古典文化,并非如有人說的那樣已在中國消逝,恰恰相反,它早已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刻在中國人的骨髓里了。
??? 在海口,無論校園授課還是家庭教育,孩子們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受過傳統詩詞的熏陶。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被古典詩詞啟蒙,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和中小學,將國學作為辦學的特色,越來越多的課外教育機構,專門教授孩子國學與詩詞。
??? 海口孔子學堂以推廣經典教育,構建和諧社會為辦學宗旨,培養了一批批熱愛古典文學的青少年。孔子學堂創始人田桂良建議,“誦讀經典,應從《論語》讀起,小孩子讀了《論語》,所有的啟蒙書就可以自己讀,對于幼小的孩子,如果不能讀長句,可以把長句分解成短句教孩子。在當下語言環境中,不需要白話文,孩子“順理成章”就能學會,也不需要家長去強調。” 第十一小學校長告訴記者,學校里基本每年都有誦讀經典的相關比賽。中國古典文化就像是一顆種子,在學生們童真的心里播種,終有一天碰到適宜的時機和氣候,它就會開始萌芽生長出來。誦讀經典,就是為孩子儲備生命的“地下水”,為了有一天,這些圣賢的智慧能夠澆灌他們的生命,讓其優雅而有深度,讓他們的生命之花綻放,璀璨奪目。
■ 記者手記:
??? 誦讀詩詞 應是興趣而非強迫
??? 泱泱華夏自古以來就是詩詞的國度,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寶,受到人們的廣泛推崇與喜愛。一輩又一輩的年輕人,因詩詞相聚合,面對順境逆境,是對詩詞的喜愛與領悟;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被古典詩詞啟蒙,是對偉大經典的傳承。雖然,孩童時期是孩子們詩化思維形成、詩意追求開啟的最佳時段,但是一味的強迫并非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畢竟古詩詞掌握程度,并非人人可學,也不必人人皆學。背誦的一點自己感興趣的古詩詞,只要誦讀在心,總能給人以文化滋養。尤其現在語文教學越來越向體驗式的方向發展,更希望學生從誦讀中體會詩詞歌賦中的韻律,并且喜歡上中國傳統文學。只有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傳統文化才能更多地被激活,并在其中創造性地實現自己的傳承。過度強調死記硬背,不僅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負擔,也起不到教育意義,顯然不是語文教育或者傳統文化熏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