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及傳統知識 培養孩子動手能力
海口文化場所打造假日“第二課堂”
每年一到暑假,廣大家長對托管班、興趣班、暑期活動的需求日益強烈。而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為保障孩子在暑期的文化權益,越來越多的文化場所牽手中小學生的暑期生活,成為假日里的“第二課堂”。
讓公共文化服務“適銷對路”
7月21日,在海南省圖書館的少兒活動中心,來自海南師范大學志愿者正在給一群孩子上音樂課。正在讀五年級、11歲的黃倩倩是廣西人,她父母都是在海口工作的外來務工者,暑期沒有時間照顧她,于是經常把她送到圖書館參加活動。“在這里比回老家好,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有老師指導做作業,還能學習手工、唱歌跳舞、參觀展覽,我很喜歡。”黃倩倩說。
海南省圖書館少兒部負責人介紹,中小學生在暑期易陷入“迷茫”的狀態,“為免去家長后顧之憂,給孩子更好的暑期學業教導和人文關懷,省圖書館少兒部的各項活動應運而生。活動不僅有舞蹈、武術、剪紙、繪畫等興趣班和戶外參觀實踐,還有文明禮儀、心理教育等講座和培訓,而且大部分活動都是免費的。”
據了解,結合青少年學習特點,海南省圖書館、海口市圖書館等文化場所開展了許多針對性的暑期活動。海南省圖書館館長李彤介紹,許多暑假活動,都有針對雙職工子女的本土傳統文化普及、安全教育等活動,兼顧雙職工家庭子女在健康成長的同時,提升對家鄉文化的歸屬感。
“互聯網+”實現服務延伸
7月19日,通過共青團海口市委員會的微信平臺“椰青匯”,家長陳立軍早早地為孩子預約了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科考體驗、120急救中心“小急救員”培訓等暑期活動。“這些活動都很有意思,不僅能普及文物知識,還可以培養小孩子的動手能力,我們很喜歡。在網上預約也很便捷,我身邊有很多人都在用。”陳立軍說。
共青團海口市委相關負責人說,博物館、科技館在很多人眼中都很“神秘”,即便舉辦了很多有趣的活動,在社會上的知曉度也并不高,所以真正親近博物館的人并不多。“現在通過各類服務平臺,讓人們都能知道活動信息,活動預約等服務也大大提高了公眾參與的便捷程度,真正提高了各種文化場所的人氣。”
“暑期是孩子們走出課堂、擁抱閱讀的好時機,圖書館在這一時段會對孩子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在微信公眾號上,活動信息都及時推送、一覽無余。”李彤介紹,省圖書館之前開展暑期活動也遇到過一些問題,原來的宣傳局限在只有到館人員才知曉,活動難以積累人氣,后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能讓學生家長隨時隨地知道圖書館開展了哪些活動。
補足硬件短板 加快軟件建設
當城區的孩子們在公共文化場所內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之時,鄉鎮地區多數公共文化機構還較少開展類似活動。海南大學旅游管理學院教師陳奇認為,“硬件短板可以通過資金投入補足,而其它方面的難題,則需要不斷在‘軟件’上做好服務,贏得生存發展的機會。”
對此,陳奇建議,各地在探索暑期“第二課堂”的“生存之道”時,可以探索開辦主體的更加多元豐富,不單單社區、村可以開辦,也可發動企業、社會組織開辦;同時,場地也不一定要局限于社區文體中心、圖書館、文化館,可以探索開放中小學學校、政府租用社會培訓機構場地等。
公共文化服務應祛除“文化活動擺在這里,老百姓愛來不來”的“衙門作風”,必須落實到“服務”上,把民眾需要的服務送到“家門口”,并采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眾參加。可以說,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一心一意做好服務,才是公共文化機構得到群眾認可、獲得持續發展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