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濕地城市”“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寫入教材
海口校本教材書寫“海南情懷”
海口市英才小學把濕地寫進教材,綠色環保教育深入學生心中。
2018年以來,“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濕地城市”等成了海南人民熱議度最高的話題。對于海南新時代發展的熱議,不僅體現在電視報刊上、在街頭巷尾里,而且還走進教室、課本里。
日前,記者走訪我市多所中小學發現,“濕地城市”“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等時代詞匯已悄然出現在課本中,并被師生們所熟知。如今,海口許多學校的課本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模樣,融入的鄉愁和時代的基因,讓課堂和教育都翻出了新花樣。
與時俱進 濕地入本土教材
在長流中學,《長流人文地理》一書使用了14年。如今,這本老教材有了新血液,學校在原本校本教材的基礎上,成立濕地校本教材編撰小組,充實和完善了濕地內容。“希望每一個從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都能接受到濕地、海洋的知識教育,一方面開拓知識視野,加深學生們的愛鄉情感,另一方面也提升鄉土情懷。”該校校長陳毓斌介紹。
英才小學五年級的自然課上,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翻開嶄新的課本《讓濕地充滿生機》。這是學校剛剛編纂、出版并正式投入使用的新教材。同時,學校還為教師提供了相配套的《濕地保護教案集》和《濕地保護課件集》。
“從課本上,我深入了解了自己經常去的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還有五源河濕地公園。”談及《讓濕地充滿生機》這本教材,英才小學學生羅杉說,她和家里人經常把它當做有趣的課外書來閱讀。
英才小學教研室主任譚高金介紹,“濕地入教材,讓學校的生態教育、濕地教育常態化、持續化,不僅幫助學校樹立起辦學特色,也讓環保的教育理念、對海南的深入認識根植在學生心中。”
根植海南 培育椰城新鄉愁
記者了解到,除了濕地入教材,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也成了新編教材的另一熱點。
“我們在新編匯九年義務地方教材《海南歷史》中,加入了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博鰲機場、南海博物院等新內容。”作為該教材的撰文者之一,海口市第一中學歷史教師姚實彥介紹,教材新添具有海南特色、時代特色的內容,能進一步加強我省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愛家鄉教育,激發學生熱愛海南、建設海南的熱情。
翻看近幾年《海南歷史》,不難發現教材的編寫、修改在偏向本土化的同時也緊跟時代腳步。
“我們的地方教材每年都會進行修訂,地方文化的開發為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攜手走進課堂,滋潤學生愛國愛家的鄉愁情懷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院長吳允秀表示,我省統一的地方教材和我市各校個性化的校本教材,今后都會更加注重趣味化、本土化以及創新性,打造好課本、課堂、實踐三位一體,具有海南情懷的第二課堂。劉曉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