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海南省經濟技術學校前身為海南省糧食學校,創建于1964年11月。是海南省教育廳直屬的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緊緊抓住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自2007年起,用三年時間打好職業教育翻身仗”這一難得的發展良機,確定面向市場、對接本省產業發展的辦學方向,形成學校發展規劃與本省產業規劃相對接、學生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吻合、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銜接的發展思路,實現了跨越發展:2008年實現校園部分搬遷,校園占地面積由12.8畝擴大到95.01畝;校舍建筑面積由10351m2擴大到46440m2;在校生規模從2007年1400人擴大到2010年4574人,教職工人數從52人增加到130人;專業設置由10個增加到14個:食品檢驗技術、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會計電算化、休閑體育(高爾夫管理)、酒店服務與管理、中西餐烹飪、美發與形象設計、計算機及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平面媒體印刷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與信息技術、空調設備運行與維修、服裝工藝與設計,其中食品檢驗技術、會計電算化、計算機及應用(制版與印刷方向)、休閑體育(高爾夫管理)為學校特色優勢專業;與省內外近百家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年接納學生實習就業能力超過4000人,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6%以上,就業鞏固率達85%。
學校2006年被海南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人勞廳、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扶貧辦聯合授予“海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被海南省教育廳評為“海南省安全文明生態學校”;2009年被海南省職業技術與成人教育學會授予“海南省首屆職業教育杰出創業人才培養學校”,被海南省酒店與餐飲業協會、中國財貿工會海南省委員會聯合授予“海南省旅游及酒店業十大人才培養基地”稱號,被海南省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授予“海南省法律進學校工程先進集體”;2010年被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被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被評為海南省職業技術與成人教育學會系統“德育工作先進單位”;2011年被海南省文明委評為“海南省文明單位”,被中央組織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二、辦學特色
創辦扶貧巾幗勵志中專班、失地農民子女中專班、勤工儉學中專班,積極探索職業教育扶貧新路子。
(一)創辦扶貧巾幗勵志中專班。2009年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教育扶貧戰略,學校經過深入調研,了解到:約60%左右的農村貧困家庭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送初中畢業的女孩繼續上學。這些女孩一部分按照家長的意愿進城打工掙錢補貼家用,供兄弟上學。但由于她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術培訓,只能從事待遇微薄的簡單繁重體力勞動,幾年后返回農村,經濟收入中斷,生活又陷入貧困之中。另一部分女孩初中畢業后留在農村,早戀、早婚、早育現象普遍,加大了農村計劃生育工作難度。針對這些現象,學校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職業技術學校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幫助這些女孩提高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改善她們的生存條件,為農村的穩定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省教育廳、省扶貧辦、省財政廳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聯合省婦聯創辦“扶貧巾幗勵志中專班”,招生對象為農村絕對貧困家庭女孩、城市低保戶女孩、農村二女結扎戶女孩、思源學校初中女畢業生。此舉把教育事業、扶貧事業和婦女發展事業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讓農村貧困家庭女孩免費接受職業教育,掌握一技之長,憑技術、技能體面就業,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為落實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扶貧目標作出積極貢獻,在社會上產生良好反響,得到了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2010年1月11日習近平副主席作出重要批示:“扶貧重在扶志,扶志重在育才。海南省經濟技術學校圍繞扶貧開發,以學習實踐活動為契機,以農村貧困家庭為對象,創辦巾幗勵志中專班,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職業教育的一個創新。這種辦學思路和辦學方向,應予鼓勵和倡導。”2010年4月13日,習近平同志親臨學校考察,充分肯定學校辦學取得的成績,鼓勵學校一以貫之,繼續辦好扶貧巾幗勵志中專班。學校制定了扶貧巾幗勵志班十年規劃:從2009年起,用十年時間培養1萬名掌握技術技能、品德優良的好女孩,培養1萬名掌握家政知識、善于持家的未來好母親,興旺1萬個好家庭。目前巾幗勵志班學生2009級550人,2010級1050人,2011級預計招收1250人。
(二)創辦失地農民子女中專班。隨著海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逐步推進,需要征用大量農民土地作為新興工業、旅游業建設用地,失地農民日益增加。失去土地的農民領到土地補償款后,沒幾年便花銷完,既無土地可耕,又無工作可做,又再次要求政府給予資助,給政府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針對這一社會現實問題,學校爭取當地政府支持,深入失地農民家庭調查,摸清可就學子女情況,與政府共同發動農民子女入學就讀。政府繳交學生部分學費,學生采取工學結合形式完成學業,掌握就業技能,校方與政府、企業洽談,負責推薦學生就業。此舉幫助失地農民子女學到一技之長,謀求一份技術工作,憑技術解決長遠生計。同時,為政府排憂解難,減輕失地農民失地后給政府帶來的困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該班2009年級財會、電工專業共招收112人,2010級財會、酒店服務專業共招收108人。
(三)創辦勤工儉學中專班。海南全省18個市縣當中,有11個貧困縣,農村貧困人口數量達50萬人。很多農村家庭無法承擔子女上學費用,孩子初中畢業后無實用謀生技能,只能從事簡單而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收入均比較低,無法幫助家庭脫貧。為了幫助更多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實現就學和脫貧的夙愿,學校與企業(主要是餐飲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招生和培養。學生入學時先不交學費,通過旺時旺季到企業參加勤工儉學掙錢交學費,淡時談季在校上課學習的方式完成學業。此舉既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學繳費問題,減輕其家庭經濟負擔,為貧困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讀書、求學機會,又為學生與企業搭建就業雙向選擇平臺,提高學生就業率。通過勤工儉學能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吃苦耐勞品質,提高了學生的非專業素質,為學生發展、成才打下良好基礎。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也解決了旺季、旺時的用工急、用工難問題,并實現人才培養和儲備。該班酒店服務專業、烹飪專業2009級招收182人,2010級招收200人。
三、創新管理
按照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同志批示:“扶貧重在扶志,扶志重在育才”的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制定把黨建與教育教學管理相結合,以黨建促進扶志育才工作的方針,以創先爭優為標桿,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采取多種措施激勵引導學生發奮讀書,立志成才。
(一)扎實開展安全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安全工作的實施細則》、《安全穩定責任制和責任追究暫行規定》等,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展黨員值班示范崗活動,為營造崇尚先進、積極向上的校園風氣,校黨委組織黨員教師深入班級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并作好引導工作,建立黨員帶頭值班制度。在全校師生中開展“安全教育月”活動,從各科室、各班級中抽調黨員骨干和入黨積極分子作為安全員,經常性地進行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努力構建安全、文明、和諧校園。
(二)實行勵志教育,進一步加強激勵引導,全力促成學生健康成長。特別是為了加強對巾幗勵志班學生的黨性教育,組建了巾幗勵志班黨支部,組織學生開展黨課學習,提高黨性和創先爭優意識。開展黨員掛牌上班上崗活動,凡是黨員上班上崗一律佩戴黨徽,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在各項工作中爭當表率,全心全意投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當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開展勵志教育和黨員爭當“五個模范” 主題實踐活動,即學習鉆研的模范、為人師表的模范、服務師生的模范、愛崗敬業的模范、履行義務的模范,有效影響和帶動學生向黨組靠攏。目前,已有401人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
(三)堅持以黨建促進團建工作,充分發揮團組織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功能。團委在學生中組織開展“國旗下演講”、“唱紅色歌曲”、“志愿服務”、“爭做文明中專生”、“校園十佳紅旗團支部、十佳共青團員和十佳青年志愿者”評選和“當好主力軍,建功國際旅游島”等系列活動,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組織巾幗勵志班與南航部隊女子通訊連開展軍民共建活動,以人民子弟兵的優良傳統教育學生。組織巾幗勵志班與其它班級結對子,開展一幫一、手拉手幫扶活動,以先進帶動后進,優秀帶動普通,形在班班創先,人人爭優的良好氛圍。
(四)堅持不懈抓好感恩教育。開展給父母發一條短信、寫一封家書,給幫助自己的組織或個人一封感謝信及感謝師恩等感恩主題教育,讓學生懂得感恩,珍惜學習機會,立志向、強本領。
(五)加強心理咨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針對農村學生由于家庭困難,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大,對未來缺乏信心的問題,學校特設了心理咨詢室,配備了心理咨詢師,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努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目前,心理咨詢室已通過面對面咨詢、書信、網絡等形式接受學生咨詢2000多人次,發揮了較好的勵志作用。
四、發展規劃
學校制定了 “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在校生規模達6000人,學校的基礎建設將按照專業建設的需要,逐步配套完善,爭取到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辦學條件要求。
學校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繼續辦好扶貧巾幗勵志中專班,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管理,擴大辦學規模,力爭用10年時間培養1萬名掌握技術技能、品德優良的好女孩,造就1萬名掌握家政知識、善于持家的好母親,興旺1萬個好家庭,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把扶貧巾幗勵志中專班辦成海南省職業教育的一個品牌。同時,希望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完成學校的基礎硬件等設施建設,打造優質的育人環境,把學校辦成全國示范中職學校,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
?
?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新華教育] [作者:商亮]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