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南茂農場的黎族老姐妹們聚在一起,包起了黎家過年時吃的傳統粽子。
黎族阿婆品嘗為過年準備的魚酸。 ??圖海南日報記者?武威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保亭黎家村寨,“年”雖然被注進了許多漢族元素,但難抹去黎族年俗的獨特印記,這些年俗帶有獨特而鮮明的地域特征并且呈現出大異其趣的特點。
馬年臨近,記者來到保亭,走進檳榔環繞的南茂農場,看著黎族阿婆們忙前忙后地準備年貨,體味著七仙嶺下的獨特年味。
黎家“做年”
文海南日報記者?林容宇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五指山市、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黎家人迎新的序曲早在農歷十二月中旬就已開始。
儀式:封米缸
挑“福水”“壓雞嘴炮”
農歷十二月中旬,黎村里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即舉行封米缸儀式,其方法是選擇數目為單數的吉日晚上,夜半雞鳴三遍之后,將上好大米倒滿自家專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紅紙封住缸口系緊。至正月十五那天再揭缸用米煮飯,供全家食用。
初一清早,黎族家家戶戶在谷倉、牛欄、豬圈、雞舍和果樹上貼紅符或掛米粽,表示財物有主。初一幾乎是閉門守家,不講不吉利的話,生怕把好運氣送走。春節時,黎族的婦女們還要早早到河邊或者水井邊挑水,凡從井里、河里挑回來的水,都被黎族看做是“福水”。
年三十入夜至零時左右,各家各戶在門前懸掛起長長的鞭炮,待雞鳴時燃放。這是自古以來,黎族村民都守的“規矩”。當晚,雄雞啼叫第一趟才能燃炮。燃炮時,誰家點響鞭炮能與雄雞打鳴聲同步為最吉祥,黎族村民將這種習俗稱之為“壓雞嘴炮”。之后,每雞啼一遍,便燃放一陣鞭炮,直到凌晨,也稱為“歡送祖先回去”。
美食:酒粽飄香
一般山蘭酒、魚茶、肉茶、粽子是黎族人家里平時常見的,但在春節準備的會比平時更多些,他們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做魚酸(魚茶)、釀山蘭酒。
雞鴨牛羊都是過年前準備好的,黎族婦女在年三十把糯米打成粉作年糕,黎族人制作年糕也很簡單,糯米粉和紅糖混合攪拌均勻,做成圓形,然后放進鍋里蒸。
到了年初三,他們要吃糯米粽,糯米粽也是在春節前就準備好,從竹竿上取下就可以直接使用?!霸谖倚r候,粽子是男人上山打獵時要帶的,在山上餓了可以吃,粽子也是我們過年必備的食物之一?!北Mたh加茂鎮農民陳厚志告訴記者,粽子意味著送舊年,迎新年,“也有人說,吃粽子是在紀念先祖,以此方式感念先祖的恩賜?!薄 ?/p>
娛樂:跳竹竿舞唱山歌
拉烏龜、跳竹竿舞、摔跤、拔河、射箭、對歌,是黎族地區春節時鄉親們聚在一起必不可少的節目。大年三十,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歡唱“賀年歌”,聚會的村民可以對山歌。
酒酣飯飽后,眾人來到山坡上、庭院間,跳起竹竿舞。
馬年春節正在進行倒計時。不少城里人一邊在張羅著年貨,一邊在發出“年味不濃”的感嘆,抱怨著都市生活攪亂了年的聲音、年的味道。
“不是年味遠離了我們,是我們遠離了年味?!北Mだ枳迕缱遄灾慰h加茂鎮南茂農場的黎族阿婆黃春妹說,年味就是自家年飯上的“黎味”,“黎味”濃了“年味”才能濃。
“突突突”的摩托車聲音由遠而近,黃春妹的小兒子從幾公里外的加茂鎮拉回來了年貨,一家人忙著從車上卸下糖果、鞭炮、對聯……
魚酸:
年飯少不了的風味
在保亭,人們習慣把魚茶叫做魚酸,其做法也與海南其他地方不一樣。魚酸是保亭黎族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族人年飯的必備食物。在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市場上常有魚酸出售,“但是我們都是自己做,今天我們一起做魚酸,大年初一剛好可以吃?!痹诒Mつ厦r場黎族阿婆黃母議的家中,一幫干完一天農活的黎族老姐妹聚在一起,現場展示魚酸的做法。
黃母議先蒸上一鍋米飯,然后收拾起了河里剛捕撈上來的新鮮越南魚。記者看到,魚只有半個手掌那么大,“魚小不怕,一定要新鮮?!秉S母議說。
魚酸的制作看起來簡單,但是相當講究?!跋劝阳~殺干凈、沖掉血水、不用去頭尾,再切成小塊,然后將魚晾干。”接著,阿婆們把煮熟的干飯與魚混合均勻,再加些鹽,最后盛入壇子中,密封發酵,“密封的過程忌油忌水。”
“如果是夏天,10天左右就可以吃,現在是冬天,15天后才能吃?!秉S母議說,魚酸放越久越入味。她打開了一壇一個月前做好的魚酸,一陣發酵過的米味彌漫開來,只見原來顏色偏黑的魚皮、顏色偏紅的魚肉現在已經變成白色,魚腥味全無。
“如果沒有魚酸呀,年就不像年嘍?!崩枳灏⑵艂儽С鲎约鹤龊玫聂~酸,相互嘗試著,“越酸,家人吃得就越高興?!秉S母議說過年的時候女兒女婿都要從廣東回來。
粽子:
糯米飄香年味濃
來到黎族阿婆黃春妹家時,她正在包粽子。此時包的粽子與端午節、三月三節時包的大不同。
她在院子里架起了三腳竹架,架子上掛著簸箕,只見她把水慢慢地澆在簸箕里的草木灰上,然后把灰水收集起來。她告訴記者,這些草木灰是芝麻桿燒成的灰,灰水是粽子的主要配料。
我們見過黎家五角錐形,內餡有豬肉、花生、紅棗的粽子。但是細長條狀的粽子還是第一次見。黃春妹說,過年吃的粽子與三月三節的有很大不同,這種細長條狀的粽子在他們當地叫“手肘粽”,意思就是手肘形狀的粽子。
黃春妹把淘洗干凈的糯米再用灰水浸泡,糯米撈出后直接裹上粽葉,最后用樹皮繩纏緊。黃春妹回憶,50多年前,當她六七歲的時候,粽子可是個稀罕物,只有過年才吃得上,“我們小孩的粽子小一點,大人的大一點,還記得我那時候帶著葫蘆從加茂到三亞藤橋去打紅糖水,過年時,我們把紅糖點在粽子上吃。”
說著、聊著,一大鍋粽子不到一個小時就包好了。經過近3個小時的蒸煮,香噴噴的粽子出鍋了。黃春妹把粽子兩個一組,串在一起,掛在房梁下的竹竿上。“這些粽子,放到年十五都不會壞?!秉S春妹說,現在雞鴨魚肉都不缺,粽子大家吃的少了,但是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包。?
粽子的糯香味和濃濃的“節味”,在黎村中久久飄蕩。
糯米酒:
招待客人的必備佳釀
黎族人不但喜愛喝酒,同時也喜愛用酒來招待客人,而招待客人最好的酒就是自釀的糯米酒。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黎族老鄉家中都有自釀的糯米酒,當地人管這種酒叫“Biang”酒,度數不高,味道甘醇甜美,酒漿很稠,乳白色中微微泛黃,入口很有質感。
“過年時只要有客人來,喝不醉不能走?!币粋€黎族小伙告訴記者,過年時,他們會毫不吝嗇地把釀制好的糯米酒端出來,和客人把酒到天明。
記者在黃玉蓮阿婆的家中看到,其廚房的旁邊就是一個釀酒爐,酒爐里裝滿了糯米,爐口用葉子嚴嚴實實地包裹著,下面的出酒口處有管子連接,一滴滴糯米酒緩緩地從酒桶內滲出,滴到一個盆子里。
去年10月,黃玉蓮就開始張羅著釀糯米酒,“今年釀的糯米酒喝到4月初才喝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