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子離海邊不遠,村里人有空就去耕海。小時候放牛,我經常坐在海堤上看海,各種帆船航行在海面上。高高掛起的船帆,大小和形狀各不同,帆船的用途也有異,捕魚的、擺渡的、運貨的等等。碧波中點點帆影仿佛告訴我,船上勤勞而勇敢的人們在忙碌著。
隨著現代工業迅速發展,現在,我們再也看不到海面上那曾經熟悉的帆船了,取而代之的是機動船。望著那動力十足的機動船,不禁想起從前的帆船來。
據資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建造帆船了,主要用于捕魚和擺渡。到了隋唐,建造帆船的容積逐漸加大。至宋代和元代,則可以建造更大的帆船了,人們駕駛著這些龐然大物漂洋過海。至明朝和清朝,由于主政者閉關鎖國,我們航海大國開始衰落。
雖然帆船早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我們可以在古人留下的經典作品中,找到它的倩影。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這么一段描述:“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寫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到山東半島旅游,聽當地的道士徐福說,海中三座神山的仙人手中握有長生不老藥。秦始皇很高興,遂派他帶千名童男童女坐帆船前往尋找。折騰了不少時日,他們連小島都找不著,便漂流到日本去了。
經學家、訓詁學家劉熙,在他的《釋名·釋船》中寫道:“帆,泛也,隨風張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也許這就是東漢末期人們對帆船的認識吧。
三國時期東吳的萬震,在他的《南州異物志》中是這樣寫帆船的:“外徼人隨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牅形。長丈余,織以為帆。”他介紹的是一種四桅帆船,每張帆都不是直豎起來的,而是橫向掛著,并且稍為傾斜地迎風。這樣,使船在逆風中也能受風前行。這種帆不是用軟布裁成的,而是用小竹竿拼成的“硬篷”,它的設計非常獨特,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當時的航海家康泰,就是坐著帆船,出使東南亞各國的。
唐代許多詩人都坐過帆船,享受坐帆船的愉悅,并留下不少寶貴詩篇。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告訴人們,盡管人生的路上遇到諸多艱難險阻,也要堅定信念,像帆船那樣乘風破浪,不達彼岸不罷休。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為鼓勵好友白居易而寫的,傳為千古佳話。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宋朝大文豪蘇軾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一句。描述的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情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檣櫓”代指魏國水軍的戰船,“檣”是掛帆的桅桿,“櫓”是搖船的槳。由此可以推斷,受風的帆和劃動的槳,是當時戰船的動力。
詩人寫的詩詞,是浪漫的;而畫家繪制的圖畫,則是直觀的。
《清明河上圖》是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的杰作,其中就有對帆船進行詳細的繪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清代畫師們的作品,里面也有對帆船的描摹。
古代的帆船,是江河中重要的運輸工具,也是近海抵抗外敵入侵的戰船,還是我國與友好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載體。可見,帆船曾經對人類的貢獻是很大的。
帆船,從遠古駛來,在我村邊的海面上漂過,塵封在了歲月的記憶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