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過年吃煎堆,是廣東人最溫暖的年味之一。
煎堆又叫麻團、珍袋、麻球,因其形狀圓碌碌的,我們又喊它“碌堆”。煎堆是用糯米粉加糖,放到鍋里用油煎成,有空心和實心之分??招募宥眩庑螠唸A中空,表皮薄脆清香,內里柔軟粘連;實心煎堆,餡里有花生、紅豆、椰蓉、芝麻等,吃起來外脆內軟,柔糯酥韌,香甜可口。
煎堆是吉祥食品,寓意著團圓甜蜜。清末民初的《羊城竹枝詞》中有句“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形象地描繪了以煎堆作為年宵禮品的習俗。煎堆不僅是過年佳品,平時也用以慶祝喬遷入伙、敬神祈福、老人賀壽、孩子滿月等等。
小時候,一到除夕,村里的家家戶戶就炸煎堆。這是我們最高興的事。母親會提前浸泡好糯米,除夕一早,拿到東村讓別人碾成米粉。我總要跟著去。有時人多,還要排隊,鄉親們便熱鬧地聊起來——
“哎呀,你這個糯米真漂亮!”
“是吧,還不錯,今年的第一把新米。”
“預備做多少斤呀?給娘家也捎一些么?”
“不多,30斤,做著玩呢!”
這時,大家又稱贊著誰的技術好,做出的煎堆又圓又多,每年都給遠嫁的女兒寄去成百個。煎堆還沒吃上,光是聽著大人們熱火朝天地聊,我已經在偷偷咽口水了。
煎堆風味獨特,制作考究。糯米粉和白糖按比例摻和,還可放入粳米粉或面粉調適軟硬度,但不可放多,多了做出的煎堆就硬。母親捏煎堆時,我們圍在一旁躍躍欲試。只見她右手慢慢捏薄,左手的虎口把面團圍攏縮小,然后快速捏緊收口,接著滾白芝麻,一個圓溜溜的煎堆就成型了。母親的手法極其嫻熟,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問母親有什么竅門,她笑著說:“這有什么竅門?不過是我捏煎堆捏多了。什么事情做多了,就熟能生巧?!?/p>
炸煎堆才是最好玩的。“嗞”的一聲,白胖胖的煎堆放下鍋,油花四起。母親一手拿著長長的竹筷,一手拿著篩子,不停地翻動、打圈、按壓,動作連貫,一直也沒停下過。沉在鍋底的白色粉團,一個個露出了臉,挨挨擠擠的,在香醇的花生油中翻滾,微微地“嘭嘭”作響,在篩子的不斷按壓中,逐漸圓鼓勻稱,顏色也依次變成淺黃、金黃。不多時,一鍋金燦燦的煎堆就炸好了。用篩子輕輕撈起,稍瀝一下油,放進簸箕里。嗬!一個個金黃酥脆的煎堆,噴香噴香的,氣味順著風彌漫出來。
第一鍋煎堆新鮮出爐!為討好意頭,母親早就叮囑我們要說好話。妹妹嘀咕道:“煎堆不要壓扁了?!蹦赣H連聲說:“圓呀,煎堆圓圓,吉祥團圓!”煎堆香氣誘人,顧不得燙,我們迫不及待想吃了,母親說晾一會才好吃。果然,晾了片刻的煎堆,表皮更脆。一口咬下去,外脆里嫩,香甜四溢,那滿口的酥脆軟糯,讓味蕾仿佛瞬間翩翩起舞。我們吃得手和嘴都是油,吃完后還不忘舔舔指頭,實在太滿足了。難怪初唐詩人王梵志贊嘆:“貪他油煎堆,愛若菠蘿蜜!”
家鄉的常言道:年晚煎堆,人有我有。除夕做煎堆,能吃到元宵。
年初二開始拜年,煎堆是拜年禮品中的主角。除夕炸煎堆得忙活一整天,而且,炸煎堆最不能急,每一鍋的數量和油溫都得掌握好,耐心方能出佳品。即便如此,家家戶戶還是年年做,拜年時大家歡聚一堂齊齊分享,心頭便樂開了花。親戚也拿他們做的煎堆來拜年,母親領下三分之一,寓意有來有往、富足有余。
煎堆可以保存很久。過完年如果煎堆吃不完,放入米飯中同煮,香甜黏韌;或者切開放入紅棗煮糖水,柔滑可口,搖身一變又得到另一種美味。啊,單單是這樣寫著,我也忍不住請母親趕緊動手做煎堆了。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