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中先生向省領導提出改造海南歡樂節的建議,勇氣可嘉,此情可鑒!島民們對越來越淪為政府公款追星式的歡樂節詬病已久,張先生說出了大家的心里話。
歡樂節的前身椰子節是特定年代“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產物,目的是推介海南,招商引資。但時至今日,一個地方的發展越來越靠體制、環境、文化等綜合因素,推介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想通過一兩臺文藝大戲和花車游行促進招商引資的年代已過。
而作為一個以旅游為戰略性產業的熱帶島嶼省份,中外游客眼里最感興趣的,除了海南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外,就是海南有別于東南亞和夏威夷,以及我國內地的多元的本地文化和民俗。如何讓游客在游山玩水中更好地融入海南本地的民俗,體驗海南本地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才是海南旅游將來努力的方向。
本人以為張先生關于設立“海南國際旅游節”的設想還沒有完全脫離原歡樂節的思維方式,只不過換名而已,其他的操作模式依舊。也就是想通過一個大的活動把海南的特色文化展示出來,一是操作主體仍是政府,二是一年一度、一兩天的時間其影響畢竟有限,跟不上游客的需求,畢竟海南一年四季都在搞旅游,很多人會錯過節日。
本人認為,在這個意義上海南不要搞所謂的全省性的活動,因為海南各地居民遷入島內的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其風俗各具特色,何不把各地民間的節慶和民俗活動包裝起來,把時間叉開,以群眾為主,讓游客參加,政府引導和提供服務,這樣海南全島都有民間節慶活動,全年都有民俗活動,海南的文化旅游會更加豐富多彩,又可省下一大筆追星錢。
如海南最大的少數民族節慶“三月三”可整合中部幾市縣的資源,提高檔次和水平,打造出影響力;東北部文昌、瓊山等到地的元宵公期也可以打造成“送燈節”;此外還有臨高的哩哩美節、儋州的東坡節或調聲節、海口的冼夫人文化節、瓊中的綠橙節、澄邁的福山咖啡節等。用心把各地的民俗活動策劃好、舉辦好,讓民眾真正樂起來,讓游人參與進來,海南文化游的賣點也就出來了,何必搞全省性的節慶。
縱觀全國各地,全省性的節慶已少,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會展和經貿活動,民俗文化活動一般都有是各地市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