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海口晚報》報道稱,?14歲小飛因為偷了同學家的一萬元錢而被警方抓獲。
小飛的家庭條件并不好,因此許多的同齡人能享受到的物質需求,對于小飛來說就成了奢望。年幼無知的她對于“那些好看的玩具和想吃的東西”的渴望,成為了她開始偷竊的誘因。5歲的第一次偷竊讓這個懵懂的女孩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促使她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推向罪惡的深淵。
母親和哥哥在無法控制小飛的情況下,兩次把她送入孤兒院。這使得情況更加雪上加霜。本身就是被人收養的她顯然感到了被人拋棄的感覺。事已至此,又怎么指望她能乖乖地聽進去家人的諄諄教導呢?由此來看,家庭教育耐心的缺乏和作為被人遺棄的孩子的特殊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小飛誤入歧途的原因。
小飛難道就不知道自己的偷竊行為會造成怎樣的不良后果嗎?不盡然。她或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難以承受的社會輿論壓力和道德譴責。可是作為一名稚氣未脫的孩子,她仍舊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行為。脆弱的自制力在物質欲望的誘惑下舉了白旗。習慣性的偷盜讓她無法從罪惡的泥潭中抽身而出。
在筆者看來,既然母親和哥哥的教育以及社會道理的譴責都無法幫助小飛痛改前非,那么小飛因為偷竊被抓,強制送入法制教育中心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這個年輕的女孩來說或許會是一件幸事。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小飛還年輕,希望她真如自己所承諾的那樣“一定在法治教育中心好好學習,改邪歸正”。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海口晚報] [作者:熊樑] [編輯: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