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分類投放,也給后期回收處理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記者 陳元才 攝
分類垃圾桶,不應形同虛設。記者 陳元才 攝
8月28日,海口正式啟動了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其實,早在2000年時,海口就已經開始推行垃圾袋裝和分類收集。而這次將進一步實行國際通行的垃圾“四分法”。此次再次啟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能否改變現狀,市民為什么遲遲不能分類投放垃圾?海口晚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 在海甸島三東路上,每隔5到10米的地方就有一處分類垃圾桶。垃圾桶分成兩個,左邊寫有“可回收垃圾”,右邊寫有“不可回收垃圾”。
8月31日晚上10點左右,街道上的小店打算關門打烊,附近一家花店的工作人員小云打掃干凈店面,把花枝、食物垃圾、塑料飯盒、煙頭、果皮等打包一股腦扔進了垃圾桶。盡管垃圾桶上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樣,但她并沒有區分。“我在這兒工作這么長時間,沒見到有人分類扔垃圾。”
的確,如小云所言,在調查中,雖然大街小巷都安裝了分類垃圾桶,但是行人一般都不會刻意去分類投放垃圾。在一個公交車站旁,大多數市民等車時把吃剩的早餐、零食、煙頭、紙巾等隨意扔到垃圾桶里。一位清潔工告訴記者,一般兩個垃圾桶里的東西都差不多,根本沒有什么區分,“還不如弄一個大的垃圾桶,方便我們清理。”
垃圾分類有何好處 為什么要分類投放垃圾?對于這一問題,大多數市民都有一定的認識:“分類處理垃圾可以降低污染,回收可利用的垃圾還能節省資源。”
據了解,進行垃圾分類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首先,垃圾分類后,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質,可以減少垃圾數量達60%以上。另外,廢棄的電池含有金屬汞、鎘等有毒的物質,會對人類產生嚴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拋棄的廢塑料被動物誤食,導致動物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
分類處理垃圾的經濟效益也很可觀。在垃圾成分中,金屬、紙類、塑料、玻璃被視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資源,占垃圾總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質也能轉化為資源,如食品、草木和織物可以生產有機肥料,垃圾焚燒可以發電、供熱或制冷,磚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各種固體廢棄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開就是資源。
市民有哪些建議 “可以搞一些知識競賽。”市民小劉認為,提高人們的環保常識是首要問題。他建議可以在各個單位、學校和媒體上進行垃圾分類的知識問答活動,獲勝者給予獎勵以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另外,他認為垃圾分類應該循序漸進,從機關單位、學校做起,逐漸帶動全社會的氛圍。“在垃圾桶的設計上也可以改變一下,設計出新穎又適合的形狀,以吸引人們的關注。”對于市民無法區分的垃圾,小劉認為應該學習國外,廠商在生產產品時,應該在包裝上注明是否可以回收。
市民張先生則認為,應該盡快規范垃圾回收系統,提高軟硬件水平。“我經常看到清潔工人用鐵鏟把垃圾裝上車,很容易鏟破塑料袋,污染很大。”張先生認為應該嚴格垃圾回收規定,派專人監督。對垃圾回收車進行分隔式改造,分類裝載垃圾。建立垃圾下游產業的專門回收隊伍,由廠家直接回收,提高垃圾的回收率。張先生表示,如果企業有償回收可再利用的垃圾,市民的積極性會被很大程度地調動起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海口晚報] [作者:羅婷] [編輯: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