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佩玲(左)與何秀英(右)解放后的合影。

86歲的何佩玲,在家中翻看照片回憶往事。
????日軍侵華時間的1938年,香港各界愛國同胞聲援抗日救國的浪潮日漸高漲,大家紛紛捐獻財物支援抗戰。這股風潮也吹進了香港的各大高校。正在西南女子中學就讀的何佩玲、何秀英這兩位生活在香港的富家小姐,瞞著家人報名參加了香港的瓊僑回鄉服務團。她們放棄了舒適寧靜的生活環境、溫暖的家庭和繼續深造的機會,一前一后偷渡回海南,投入到危險的抗日戰場中。
????時光冉冉,昔日靚麗的黑發已被歲月染成蒼蒼白發。回想起70年前那段充滿激情和艱苦的歲月,兩位老人依然無悔。
????在采訪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抗戰事跡時,海南日報記者從老干部錢漢堂口中得知,服務團兩位祖籍文昌的女團員何佩玲與何秀英竟是姑侄關系,而且當年風華正茂、溫婉秀麗的這對何家小姐竟是舍棄了香港優越的生活,響應抗日救國的浪潮一同回返故鄉。
????年過八旬的何佩玲,坐在海口新華南路的家中,思緒飛到了歸返瓊崖前后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富家小姐立志抗日救亡
????何佩玲,出生在泰國,長在新加坡,家境小康,年稍長時被家人送到香港讀書,寄住在何秀英家。
????何秀英,出生在文昌,幼年時隨家人僑居新加坡,1932年又隨家人轉居香港。何家是個富庶的商人家庭,何秀英是獨生女。
????盡管兩人僅相差4歲,但從輩份上算,何秀英得管何佩玲叫姑媽。但對于年輕一輩來說,輩份不重要。同在九龍西南女子中學校讀書,何佩玲與何秀英要好得像一對親姐妹。
????何佩玲說,“那是一間非常進步的學校,學校里由思想進步的學生組成的社團經常舉辦活動,評論時局,講解《共產黨宣言》《論持久戰》《國家與革命》等著作的內容及意義。我經常跟著秀英參加他們組織的活動。”在這些進步朋友的啟發下,她們開始學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思考中國社會的現實。
????1938年,為避戰禍很多內地難民相繼逃亡到港。此時香港各界愛國同胞聲援抗日救國的浪潮也日漸高漲,大家紛紛捐獻財物救濟難民。這股風潮也吹進了學校。西南女中曾多次組織與發動學生籌款救國。“從那時起我開始走上社會參加救國活動。我經常參加學生賑濟集會,還接受邀請為難童班上文化課。”何秀英在《回憶瓊僑回鄉服務團的戰斗生活》一文中敘述了自己在香港參加的抗日救亡活動。
????這一年,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發出了“發動國際友人組織醫療隊參加戰時救護工作”的號召。以海生俱樂部(海員進步組織之一)為活動中心的瓊籍同胞響應號召,成立了瓊崖旅港青年抗日救護隊,準備返瓊參加抗戰。這個救護隊隸屬于瓊崖旅港商會和瓊崖旅港同鄉會,組織的負責人聘請了專業醫生和護士對報名者進行戰地救護常識培訓。
????“我想參加救護隊,而這個組織的負責人之一范世儒先生是父親的好友,我便去直接找他,結果他答應了我的請求,還說會做我父親的工作。”何秀英說。于是,19歲的何秀英便拉著15歲的何佩玲一起參加了培訓。她們每課必到,學得非常認真,最后考實際操作時兩人都拿了優秀。
????“那時我倆還努力學騎單車,想著將來參加戰地救護時會有需要。”何佩玲含笑回憶著香港往事。

華僑青年何秀英與陳青山結為伉儷。

30歲時的何佩玲。
不告而別奔赴瓊崖抗日戰場
????后來,從祖國內地和新加坡、暹羅、越南等地來港的一些有志青年也要求參加抗日團體回鄉救國。根據這種情況,救護隊決定改為“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也就是香港團。何秀英與何佩玲順理成章地成為服務團的團員。
????1939年2月,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原定于2月返瓊的香港團只有更改偷渡日期。此時何秀英被列入香港團第一批返瓊團員的名單。3月初,何秀英在九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第一批返鄉團員的名單里沒有我。我報名人家不批,說我年齡太小了。秀英也不支持我,說我是‘包子無心’,還不夠成熟。”提起這件事,何佩玲老人仍有點“憤憤不平”。“我不甘心,繼續報名,后來第二批返鄉團終于肯收我了。”
????4月13日,即將離港的前一晚,何秀英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回到家里,心情卻久久難以平靜。她對媽媽說,“媽,幫我拔下臉(即絞面)。”想著這一去,可能就是永別,何秀英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何佩玲說,“當時我和秀英的媽媽看到她流淚,還以為是拔臉疼的呢。”第二天一早,何秀英拿上30港幣,像往常一樣和母親道別說,去學校了。不同的是,這次她沒有與何佩玲一起上學。何媽媽一點也沒察覺到女兒的不對勁,仍像往常一樣操勞家務。直到晚上放學后久久不見何秀英歸家,何家人才知道她不見了。走出家門后,何秀英直奔碼頭,從此就踏上了血雨腥風的抗日戰場。再次和家人團聚,已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事了。
????與何秀英一樣,何佩玲也是瞞著家人報名返瓊參加抗戰的,香港的何家人對何佩玲參加服務團返鄉救國的行為也一無所知。直到登船之前,何佩玲才把事先寫給家人的信寄了出去。
????當時日軍封鎖海面,偷渡瓊州海峽的行為極為危險,一旦被發現必定命喪大海。花季年齡的女孩,就這樣冒著危險,歷盡艱辛回到瓊崖。16歲的何佩玲第一次踏上了故土海南島。
????同年,香港、泰國、越南、馬來亞、新加坡等地的瓊僑熱血青年,像何佩玲一樣偷渡回瓊,總人數達252人,途中犧牲7人。他們活躍在瓊島各地,成為一支宣傳抗日、戰地救護、救濟難民、輸送抗日物資,是參與抗日民主政府建設的重要力量。
歌劇隊里的何家姐妹花
????偷渡成功后,兩位何姑娘與其他團員一起,立即開始投入到發動群眾進行抗日的斗爭中去。當時日本鬼子到處殺人放火,群眾群龍無首,四處逃難。服務團不知走了多少個鄉鎮、村莊,被分派到歌劇隊的何秀英發揮特長,在集市里用方言演話劇,唱抗日歌曲,很快成了群眾中的明星,歌劇隊里出色的女主角。
????何佩玲最初的工作是戰地救護,服務團成立歌劇隊后,會吹口琴、喜歡唱歌跳舞的她就進了隊,又與何秀英在一起工作了。說到這里,何老的眼睛發亮,臉上現出了笑容:“那時我們表演抗日話劇《放下你的鞭子》,唱《打回東北去》《抗戰到底》《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等等抗日歌曲,老百姓很喜歡!”在服務團影響和鼓舞下,當地青年紛紛加入到抗日救國戰斗中去。
????“不要以為服務團的工作沒什么危險,碰到的危險可多呢。”何佩玲向海南日報記者講述了她碰到的“險情”。有一天凌晨,何佩玲在一個交通員引領下,準備去一個抗日根據地搞宣傳。結果在一座小橋上正面碰到一隊日本兵。鬼子看到他們后提起機關槍就是一陣猛烈掃射,“當時只聽到‘噠噠噠’‘嗖嗖嗖’的聲音在耳邊猛響,子彈在我在身邊不時飛過。”比劃著手腳,何佩玲對那一幕危險的場景記憶猶新,“幸虧我們跑得快鉆到山林里才沒事了。”
????1941年,回鄉服務團被迫停止活動。和大部分團員一樣,何秀英、何佩玲被安排在瓊崖縱隊和各地抗日政府工作,繼續為瓊崖抗日服務。“在抗日戰爭中,二百多人的服務團有數十人犧牲,我們服務團為瓊崖抗日作出了重要貢獻。”何佩玲欣慰地說。
????1945年,在瓊崖革命中,何秀英與時任瓊總四支隊政委的陳青山相識相戀,結為伉儷。當年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總隊長馮白駒還特批了10塊光洋辦喜事。
????海南島解放后,何佩玲在海南區婦聯工作,曾擔任過區婦聯副主任及區工會副主席等職,1981年退休。何秀英在解放后也到海南區婦聯工作,1965年隨丈夫陳青山調去廣州。(記者許春媚)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